可以說莫文遠做的吃食,大大提升了邊關將士們的幸福指數,讓他們吃的比原來好上許多。
這樣一說眾人就明白為何千總是這般態度了,莫文遠被一通直白誇讚也很不好意思道:“某做吃食能夠有利邊關將士,再好不過。”更多的話他也說不出。
士兵們扎堆在一起,千總將莫文遠前來的訊息傳遞給眾人,他們在訓練過後紛紛議論此事,有些距離使團駐紮隊伍近的,還探頭探腦,試圖一觀莫文遠。
“那就是莫大郎!”
“還是一少年人?”
“嗨,我以為莫大郎的身量還會再高些。”
“少年人就少年人,能做出醬油酸菜,可不就是年輕有為。”
“確實確實。”
莫文遠聽見這些人說話怪不好意思的,又覺玉門關條件艱苦,這些將士駐紮於此,著實不易,他很想要為這些人做點什麼,便對張千總道:“敢問千總眼下可有甚供應給眾將士的食材,諸位將士鎮守邊疆,勞苦功高,我雖不才,一手做菜本事還是能拿出手的,難得有機會便想做些吃食,同將士們同吃。”
莫文遠的廚名張千總大抵是聽說過的,所以他一口答應了莫文遠的請求,直接將他領去看了將領們的伙食。
玉門關在涼州境內,此地蠻族眾多,天氣惡劣,穀物農物蠻族們是不大種的,但他們牧羊卻是一把好手,再加上州內有大片的平原,草場眾多,故放牧之人不少,羊的價格也相對便宜。
羊價格低廉,將士們吃羊肉味的機會也相對增多,誰叫涼州地界羊肉價格比蔬菜還要便宜些。
但有的吃不代表好吃,伙房烹飪羊肉的技術十分單一,除了炙烤就是蒸煮,羊肉本身腥臊味就大,讓他們一蒸,味道更是可怕至極。許多將士寧願啃蒸餅都不願意吃羊肉,可見滋味有多差。
現在張千總將莫文遠領到食材面前,與他想的一樣,新鮮蔬菜是萬萬沒有的,羊有幾頭,此外就是蒸餅醬油稻穀麵粉等物。
蒸餅的數量多,保質期也短,張千總囑咐道:“能吃蒸餅就先把蒸餅吃了罷!蒸餅不耐放,發毛變綠,就不好吃了。”即便不好吃他們還得吃下去,因為軍隊的物資有限,浪費實在可恥。
莫文遠點點道:“先吃蒸餅?我曉得了!”
張千總聽他爽利的應答,放心不少,只等看他能做些什麼樣的成品出來。
他又道:“這幾頭羊都是活羊,可要我找人料理了再送來?”
莫文遠道:“不用不用,我一個人也使得。”
他沒有說謊,有了廚神系統的補助,莫文遠又勤於練習,這麼多年下來,他幾乎就是個全才,精通各種刀法烹飪之術。
庖丁解羊也是如此,這可是他從小學習到的能力,這麼多年下來技藝早已到了純熟的地步,就是肉販子也不一定肢解得比他好!
難得有機會小事牛刀,莫文遠自然不會放過。
他配備上了最大的一把刀,莫文遠有一套刀具,無論是大開大合的切骨刀,還是最後精細雕刻的小刀,都在配備之中。每把刀有每把刀的用法,最大最長的那把是他專門用來切骨解羊與豬的,一年下來,動刀也就寥寥幾次。
切骨大砍刀做的與現代大馬革士刀有異曲同工之妙,刀面上佈滿了花紋。正是這種紋理讓刀更加鋒利,可以吧皮肉完美分開。
莫文遠揮動它,就好像是在驅使自己身體自己手腳的一部分,運用自如。
羊的骨頭被堆在一起,羊的肉被堆在另一邊,骨頭上的肉被剃得乾乾淨淨,陽光下看不見一點兒血絲,肉被按照部分放在盆中,切骨刀改換一般菜刀,開始剁碎。
打看見羊肉與餅時,他就知道菜該怎麼做了,兵營人多,做菜多精緻是不可能的,莫文遠決定按照大鍋飯的做法,量足味好即刻起。
羊肉被切成了不大的小塊,放入大鼎中,也多虧了易牙鼎的千變萬化之能,他工作輕鬆不少。
蔥薑蒜是容易儲存容易種植的調味料,即便是在遙遠的涼州也是應有盡有,大蔥切成段,大蒜掰成一瓣一瓣,生薑切片,種種調味料被一起扔進大鼎中。
花椒在沒有辣椒的唐代被大量種植,他反手抓了一大把扔進鼎中,除此之外莫文遠還扔了一種香料,此香料是他走上絲綢之路後才開始用的。
此香料名為畢拔,《齊民要術》中有記載過此類香料的用途,它原是印度的香料,又被人帶回東土種植,其味辛香,略帶刺激,唐人將其稱為長鬍椒。
內陸的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