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法魚不會腐壞?”
“不僅不會腐壞,便是連魚鱗都不會脫落。”
魏文陷入沉思,他道:“我曾為做出味美的魚鮮在各地尋走學藝,在南地也曾經見過有人醃製魚,不過他們用的是鯉魚以及尋常河魚,醃製方法也要複雜許多,時間也更長。”
莫文遠好奇道:“如何醃的?”
“也是用木桶醃之,但醃之前要剖開魚腹,棄掉鰓和內臟,清水去血汙,最後平攤放在桶中,且以米酒填充桶內,令魚壓在酒中。”
“此法所得之魚,可存放十數年。”
數字一出,眾人皆震驚,便是莫文遠也不例外,他在現代倒是聽說過這種醃魚的方法,說是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特有的地方性代表美食,沒想到在唐代竟然就有了醃魚的雛形。
“然此法做出的魚,無甚臭味,也無甚魚味,不過能夠長時間儲存,已是好事。”
“善。”
一週之後,魚醃製好,才把桶上面的石頭拿開,就聞到股能夠忍受的淡淡的臭味,當然了,能夠忍受是對莫文遠來說,此味比青方作坊差遠了,但對魏文還有胡韋臻來說,味道就很糟糕了,以手遮眼口鼻,眉頭緊鎖。
莫文遠笑道:“這就不行了?哪日帶你們去城郊的腐乳作坊看看,就知什麼才是真的臭。”
魏文與胡韋臻紛紛搖頭:“可別可別,我等只需知腐乳之味美便可,何須知其製作之門法?”聽聞莫大郎曾在作坊呆了幾月,光想想,他們就對他充滿了敬佩。
這才是真正為了美食而獻身的人啊!
臭鱖魚因為臭味太重,不適合清蒸,故而莫文遠做了道紅燒臭鱖魚。
紅燒的味道並不能完全蓋過魚面上的臭味,魏文等人端端正正坐在了桌子邊上,倆人先夾了一塊肉下來,筷子一入魚腹,他們就略感覺到了此菜的高妙之處。
“原來如此。”魏文已能夠忽視淡淡的臭味,他現在更加在乎的是肉的緊實程度,相較於鯉魚鯽魚,鱖魚的肉比較厚實,但也沒有到筷子插入肉中會感覺到阻力的地步,經過醃製發酵,卻達到了這效果。
鹽本來就是吸水的,在醃製的過程中他們吸滿了魚肉中的水分,而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活菌則讓魚肉一直保持在鮮嫩充滿活力的境地,雖然帶上了一層淡淡的臭味,但就魚肉本身的質量而言,卻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將肉塞入口中細細品味,肉緊實嫩滑,比尋常鱖魚更加味美。
但同時他們也感覺到了這道菜不可忽視的缺陷,就是莫文遠說的腥味,這種腥味十分尖銳,貫穿廚師的大腦。
如果無法去掉這股味道,那臭鱖魚就不是完美的臭鱖魚。
胡韋臻先道:“可否用後天之法去掉腥味?”他道,“多加些蔥蒜或用料酒烹調。”一般情況下廚師收拾魚都是用這些方法去味的。
莫文遠卻點點頭道:“不成,此腥味與鱖魚之鮮美福禍相依,若使用大料蓋住,那魚本身的味道也無法發揮。”
“如此,只能在醃製的過程中加以改進。”
“沒錯。”
眾人陷入沉思,最後還是魏文道:“去腥的方法那麼多,我們一個一個試過去便是。”
……
在嘗試去腥的間隔中,莫文遠還幹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試圖人工養殖鱖魚。
中國有很長時間的養魚史 ,有史可依的記載中,大約在西周時代,人們就已經有了養魚的意識,還發明出了魚簍魚罩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