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沒將此事交給林大娘,反而自己上西市相熟店鋪老闆那詢問,看有沒有合適的人。
酒肆的許三郎道:“何不從人牙子那買倆年輕娘子,賣身契捏在手裡,任她們做甚也翻不出風浪。”他道,“我聽聞今歲長安風調雨順,泉州等地卻遭遇了十年難得一遇的饑荒,這些時日,城內也湧入許多流民,三娘可要去看看?”
流民中不少人為了活下去插草標自賣。
大唐律有點好,10歲以下的孩子即使出於自願,都不可自賣,否則做搶奪、誘騙人口認定,被查出來是要殺頭的,這條律令大大減少流民鬻兒賣女的可能性。
李三娘卻有自己的考量,她婉拒道:“再說吧。”
在三娘為了人手而糾結時,興善寺的說客又上門了,慧遠和尚笑眯眯對莫文遠道:“小郎君可欲到寺內學習一番?”
莫文遠已經與李三娘商量好了,他道:“若我前往,藏經閣內的書是否能隨我翻看?”
慧遠和尚道:“小郎君對何種書籍有意?”
莫文遠大大方方道:“經史子集之用、春耕秋實之法、炮鳳烹龍之術,我皆有興趣。”
李三娘聽聞藏經閣後也心動,她早逝的郎君就是清貧讀書人出身,她也希望兒子能多讀書,就算不考個一官半職,看書明志也是好的。而莫文遠也有自己的盤算,以後他拿出新菜的做法,榨取豆油的方式,不就可以說從前人書中所得?
既能豐富閱讀量,又能找到合理的理由,真是一舉兩得。故而他與李三娘約好,如果能出入藏經閣,便到興善寺中學習。
慧遠和尚點頭道:“若是這些書,倒無妨。”
莫文遠點頭道:“善,我欲往興善寺學習。”
慧遠和尚聞後大喜,恨不得高歌一曲俗講中的唱段,心心念唸的小白菜竟同意入鍋了!
彷彿看見了新一代對外可降妖除魔,對內可在灶臺忙活的得道高僧!
莫文遠:“……”
不,我真的只是去寺廟讀書的,目標是推動當代飲食發展,走美食發家致富的新道路。
莫文遠並不是天天去興善寺,其所在的靖善坊緊貼大明宮,與靠近西市的崇德坊相去甚遠,用兩條腿走,光是每日在路上所花時間就有一個時辰不止,他五歲不到,需要充足的休息,不會自我虐待,每日趕路。
慧遠和尚與李三娘說好了,三日派人來取一次饅頭,屆時會有毛驢筐載饅頭,以便運輸,莫文遠就坐在毛驢背上一同前往大興善寺,晚上坊門關前再派人將他送回。
對此安排,母子倆都很滿意,李三娘還專門幫莫文遠做了個小挎包裝水罐。
她的針線功夫不比做飯手藝,很是普通,除非是貼身穿的小衣服是她不放心親手做,其他都是直接包給擅針線的娘子,小挎包是在莫文遠的指導下做成的,很有報童包的味道,外表不很好看,勝在針腳細密結實耐馱,掛在身上既可以解放雙手,又能裝很多東西。
不了法師都將報童包捧在懷裡嘖嘖稱歎:“好包啊好包,改日我也做個。”他以為包是李三娘做的,讚賞道:“想不到三娘不僅在吃食上從不率由舊章,做針線也是如此。”
莫文遠才不搶風頭,他道:“過兩日讓阿孃畫個圖樣,給大師你帶回去。”說完嘻嘻一笑,牙齒漏風。
……
藏經閣內的書不可帶出寺院,莫文遠都是一早先進去挑書,隨後帶出來看,寺院並不禁止借閱者抄書,故而三娘專門給他買了紙,再按照莫文遠的要求裁定成冊,以線裝訂,令他寫線上裝本上抄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