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飽飯足後,郎君們流連忘返,品鑑牡丹,為宴會作詩,又行了幾回酒令再走。行酒令是文人酒桌上定會出現的娛樂專案,很有歷史,源頭已不可考,但直到清代人們還有宴會時玩此遊戲的習慣,《紅樓》中就有“金鴛鴦三宣牙牌令”的橋段。
鴛鴦在書中作裁判員,負責宣佈酒令規則,判斷參與人說的好與不好,好在何處,為何判罰。她的職位在唐代被稱為“席糾”,由都知擔任,鄭婉婉不僅要說出所以然,語言還要風趣巧妙,讓他人信服。
鄭婉婉才名遠揚,很有兩把刷子,言辭雅馴,進退得宜,行酒令的郎君都很舒服,莫越過了一個時辰,他們便準備散了。
鄭都知剛準備走,卻被一幫忙的小丫鬟叫住了,她顫巍巍地將一精緻食盒遞給鄭婉婉,怯生生道:“此乃莫小郎君送予鄭大娘子的。”
她眉頭一挑,接過食盒道:“如此,謝過莫小郎君。”
等回去後,鄭婉婉才將食盒開啟,細細打量其中內容。與尋常女妓不同,都知很有身份,追逐她的郎君也很多,隔三差五就會收到昂貴的禮物,從一旬起洛陽城中變颳起了膠凍旋風,她收到了許多食盒。其中的內容千篇一律,是各中不同口味的膠凍,而食盒則是每家自做的。
鄭婉婉愛吃甜食,也遣人到李三娘食肆中買過膠凍,但都是自備食盒,否則就是用店家提供的簡陋器具裝回來。刻有李三娘幾字的負花紋食盒,她還是第一次見到。
食盒用的木頭並不貴,是常見的棗木,此中木材價格便宜,質地細膩,易於雕刻,現在雕版印刷術的板子大多都是棗木製的,盒子中間用竹片分出一個個小格子,每空格中填上一枚膠凍,盒子的隔間中放把精緻小巧的木頭勺子。
鄭婉婉心說,如此品貌,便是作為禮品為達官貴人互贈也是合適的,食盒上的紋路雕刻並不難,但設計得和諧而具有美感,卻不簡單。
送出此禮,莫小郎君真是有心了。
想到今日享受到的味覺盛宴,她抿嘴一笑,難得有物令她心情如此之好,投桃報李也不為過。
……
“十個八枚裝禮盒?”
“沒了沒了,只剩下六個。”
“六個就六個吧!”
“四枚裝禮盒可有?”
“沒了,只剩下十二枚裝禮盒。”
牡丹宴後,李三娘食肆的生意愈發火爆了,膠凍賣得紅火且不用說,更可怕的是才推出來的膠凍禮盒被搶售一空,賣了好幾日銷量都居高不下。
那膠凍禮盒的價格定得委實高,便是膽子大如趙深善都乍舌,普通的四枚膠凍要四十文,同樣禮盒卻要一百二十文,價格翻了三倍。木盒做工精緻,造價不低是真的,卻也沒巨到八十文的地步。
他看莫文遠的眼神充滿了敬畏,心說師父不愧是師父,太有辦法了。
莫文遠也不沒猜到禮盒賣得這麼貴,牡丹遊宴結束將新做出來的禮盒送給鄭大娘子只是他一時興起,一是聽鄭婉婉說話,被她的才氣所折服,想要送她份精緻禮物,二則難免存有借對方打廣告的心思。
當然了,他並沒有想到廣告能成功,鄭婉婉那樣的女子,是絕對做不出炫耀禮盒的事的,他不過是寄希望於對方將盒子放在醒目處,被上門的郎君看見了,能給對方留個印象,到他這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