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行走路程來看,雖說是跨越了國境線,卻不如從長安到洛陽的距離。
但與道路平坦的兩京走廊不同,越往內深入,道路就越發泥濘,而周身的景緻也變成了真正的山野之景,偶爾還可聽聞虎嘯猿啼,莫文遠抬起頭,往前方看,只見樹木高大,上有藤蔓纏繞,樹葉不復春日的翠綠,色深近於黑,各色說不出性命的野花雜草纏繞在一起,樹叢中植株眾多,又生得高,遮天蔽日,幾乎擋住了陽光。
眼前的景色,若是按後世的詞彙,說是熱帶雨林也不為過了。
道路上行人並未變得稀少,但他們的身份,或是說國籍卻發生了改變。
“本地之人越發多了。”
且行人多為山野小民,不通漢話。
走著走著,忽見一年老之人坐在路邊,身前放倆扁擔,看他深棕色的面板,以及矮小的身材,很容易變判斷出其為本地老農,莫文遠先前還沒多注意,等看見他扁擔中放置何物,眼睛都睜大了,加快腳步,走到那人面前。
唐玄奘等人也停下腳步,好奇地看向莫文遠,不知他欲行何事。
莫文遠的語言能力還不錯,在到安南之後,還學了點本土的話,安南常年與中國的領土相接壤,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還幾次被收為中國的領土,這對他們本地的語言形成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即使是安南本地的土話中,也帶有揮之不去的,漢族語言的影子。
既然能夠學會艱深晦澀的梵文,並且還能運用自如同母語一般,學會說安南本地的土話就不是什麼難事了,故他立刻操著生疏的話上前攀談。
那老農抬頭看人,見莫文遠身量很高,膚色偏白,五官又與常見的郎君有迥異之處,當即就睜大了眼睛,臉上煥發出神採,對他來說能夠見到大唐的郎君,是很值得吹噓,頂了不起的一件事。
莫文遠指了指扁擔中的吃食道:“此乃何物?”
老人用上了手指筆劃,莫文遠聽了半天,只知此物之名中的一音節很像是“蕉”,他的眉眼更加舒展了。彎彎的,新月似的形狀,金燦燦的,觸感順滑的皮,除了短了點以外,此物之長相與他記憶中的香蕉一模一樣。
甚之連沁入鼻腔中的,香蕉皮的淺淡香味,都很讓他懷念。
關於香蕉的產地,按歷史記載共有兩說,一說是香蕉為中國本土的水果,有兩千年以上的培育歷史,在屈原的《九歌》中說香蕉還能做紡織用,漢代的時候有一種叫做“甘蕉”的食物,甜而脆,後世也有人認為這或許是香蕉。
當然了,按照現代人的觀念來看,香蕉並不脆,也不可能做紡織,所以那些記載中的肯定不是香蕉,而莫文遠在唐代生活這麼多年,也並沒有見到這種水果的影子。所以說,起碼在玄幻大唐,香蕉並不是本土的產物。
還有一種記載是說,香蕉到了元代才從東南亞傳入中國,色黃,剝皮即為白,肉軟嫩甘甜,即受人喜愛。
安南屬於東南亞,能在這裡發現香蕉,實在是意外之喜。
兩扁擔的香蕉他都買了下來,考慮到無手可提,就連扁擔也一併拿走了,因為補償了扁擔的錢,那老農不僅沒有不高興,相反非常愉快地將它們給了莫文遠,並且還告訴他了一件事兒。
“若想要蕉,再往前行十里的村莊中也有賣的。”他道,“附近幾個村落都有種植此物,但數量不多,只能吃了玩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