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2 / 4)

道,“看著你們以後的下場,看著你們兄弟鬩牆,骨肉相殘,父子相疑……哈哈哈!”

聲音最終截然而止,李淵帶著一絲快意的笑容,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將早已知趣的躲得老遠的那個高御醫找了過來,他臉色有些青白,還是搭上了李淵的腕脈,半天,才有些哆嗦著說道:“太上皇駕崩了!”

“太上皇歸天了!”訊息很快傳遍皇城,早已經準備好的白幔,白色的宮燈都懸掛了起來,已經等在宮門外的準備好了的騎士騎上快馬,奔赴全國各地,散發著太上皇駕崩的訊息。舉國同哀!

第五十二章 禮制

太上皇歸天,一直秉承孝道的李世民要為父守孝,循周禮。這可不得了,周禮為父母守孝是三年,皇帝要是去守孝了,那國事怎麼辦?眾多大臣一起上諫,覺得跟當初漢文帝一樣,意思個三十七天就可以除下孝服了。這之間的國事,交到東宮吧!

然後,問題又來了。古人是講究陵墓的,當初秦始皇差不多造了一輩子的陵墓,到死也沒全造完。而現在李淵是太上皇,也是做過皇帝的人,還是開國的高祖,陵墓的規格也不能寒磣。按照李世民的意思,應該好生操持,要像當年漢高祖劉邦的長陵一樣,一定要厚葬,當然也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總不能讓靈柩一直停在外面,還是要早點入土為安。漢高祖的長陵高達九丈,那可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建起來的,哪怕如今建造工藝已經很高,可以不用石頭用水泥什麼的了,可是,你總不能光建一個外殼吧,裡面也要有料啊!規定時間裡根本不可能完成,而且還勞民傷財。

秘書監這時是虞世南,也是個鼎鼎有名的人物,他那兄長虞世基是隋朝的老臣,卻不是什麼好人,絕對是佞臣,不過,這虞世基卻不一樣,李世民說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尤其是他的書法,他當年師從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禪師學習書法,極有風骨,李世民的行書就是跟他學的。虞世基此時就覺得李世民做得不對,便上書勸諫:“聖人薄葬其親屬,並非是不孝,而是深思熟慮,因為厚葬適足以成為親人的拖累,所以聖人不為。過去漢朝張釋之曾說過:‘在陵墓中藏有金玉,即使鑄銅鐵封住南山還是有空隙。’劉向說:‘死者沒有生命的極限而國家有興廢,張釋之所講的,是長遠打算。’他們講得深刻,的確合乎道理。陛下聖德超過唐堯、虞舜二帝,而厚葬親人卻效法秦漢的帝王,我認為陛下不當如此。雖然不再藏金埋玉,後代的人一見丘壟如此高大,怎麼知道沒有金玉呢?而且如今陛下服喪依照漢文帝,三十七天脫下喪服,但是丘壟制度惟獨依照漢高祖的長陵,恐怕不大合適。希望陛下能夠依照《白虎通義》一書,為太上皇建造三仞高的陵墓,所用器物制度,一律節省簡化,將這些刻石碑立於陵旁,此外另書寫一通,藏在宗廟內,用做後代子孫永久效法。”

李世民壓根就不想理會這個有些迂腐的書生,畢竟,李世民如今已經功成名就,將大唐治理得成了貞觀盛世,每日裡都有大臣在奉承吹捧,已經沒有最初登基那會兒虛心納諫了,在他看來,自己是皇帝,李淵還是自己的父親,當朝的開國高祖,難道給他修建的陵墓高大一點有什麼問題嗎?還說什麼要簡化從事,這不是丟皇家的臉面麼!那怎麼行,厚葬是一定要的。

虞世南也有一股子鍥而不捨的精神,沒幾天,又送上了一道奏疏,這回把實際問題擺了出來:“漢代的帝王一般即位後即營造山陵,有的營建時間達五十多年;如今幾個月之內要得到幾十年的功效,恐怕人力難以做得到。”你去造啊,只要你不覺得把太上皇的靈柩一直放著不入土沒什麼,你就去造好了,大概太上皇等不了五六十年時間。

李世民也是務實的人,時間,這是關鍵問題。當下把虞世南的奏疏傳到工部去,問那些工部負責建築方面的郎官,到底是不是虞世南這個大膽的書生胡說八道,信口開河。工部的官員也是實誠人,自然就說了,這陵墓確實不是一兩個月就能造起來的,何況要造九丈,實在是困難。李世民犯了難,高祖陵墓規格不能太低,那是對父親不孝,又不能太高,那花費的時間太長,房玄齡、長孫無忌他們也看到了這份奏疏,也不能讓李世民難做,便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九丈太高,三丈又太低,顯示不出高祖的身份,那麼就六丈好了!這也是有依據的,當初東漢光武帝的原陵就是六丈,人家也是中興之主,也不委屈了高祖!

高祖下葬這事暫且不談,如今國已定,這皇家的宗廟還是一直沒完備的,如今,應該要將高祖的靈位請入宗廟,並且追封先祖,以為禮制。禮制一直是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