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古代統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直是後世的人所難以理解的,畢竟,到了後世,社會制度趨向於完善,已經不依賴於這種道德上的無序規範了。
古代的國家,不可能如同後世一般,採用各種法律制度來管理國家,那所需要的成本過高。而能夠降低這種成本的,也就是禮制了。按照孔老夫子的說法,什麼叫禮,就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或者是親親,尊尊,長長和男女有別,前一個規範的是朝堂君臣還有長輩與晚輩,而後面一個就更加明確具體一點,制約的是家庭,乃至整個整個社會。憑藉這似乎有些虛無縹緲的禮制,來調整家庭內部和家族之間的關係,最後納入整個社會管理體系,保證整個社會的規範化。
皇室就要更加隆重一些,要追封祖先三代,這就是名分,別看孟子說什麼:“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要知道所謂家、國、社稷,在這種家天下的時代裡,就是最重要的。那些歷來的皇帝對世家不滿也是來源於此,因為他們總是先考慮家,然後才考慮國,這是統治者不能容忍的,雖然他們自己也差不多。
諫議大夫朱子奢上疏請求立三昭三穆而空下太祖之靈位。李世民在於禮部的一班官員商討之後,同意了。然後就要增修宗廟,原本開國初追封的宣簡公、懿王、景皇帝、元皇帝四個,也就是李淵的父親,祖父,曾祖,曾曾祖不算,還加了兩個,一個是遠祖弘農府君重耳,另一個便是高祖了。原本房玄齡他們考證了李家的族譜後,還想要追封涼武昭王為太祖,不過,卻讓于志寧那個飽讀經書的太子左庶子給反駁了,畢竟,李家的霸業又不是從那位開始的,怎麼可以追封一個算起來不大相干的人呢,李世民想想也是,當下同意了。
自此,李家的宗廟,還有唐朝的禮制大半完備,剩下的可以由以後的各個君王增添或者修改什麼的。
第五十三章 幣制
李承乾有些漫不經心地把玩著剛剛送上來的金銀新幣的模具,新幣的大小和陰陽兩面的圖案很早就確定了,已經經過了幾次修正,不是銅錢的外圓內方,也就是圓形,畢竟沒人會把金銀幣穿起來用。錢幣的正面與銅幣並沒有多大區別,用楷體寫著幾個字:開元通寶,反面,卻是一條五爪金龍,下面用細小的漢隸寫著:貞觀九年監製。在這個時代,談什麼國徽國旗,有些不太合實際,中國自古以來的圖騰就是龍,這幾乎是各家學派公認的,要是用了別的,口水仗就有得打了!
此時,官家規定的銀銅的兌換率是1:1000,也就是一兩銀子一貫銅錢,就是一千個銅板。變成金銀幣後,就沒這麼誇張,一兩銀子再加上點別的金屬,也就能鑄造出十枚左右的銀幣,於是,兌換比率也就確定了下來,一枚銀幣相當於一百個銅錢,而一枚金幣,相當於十個銀幣。
錢幣的大小以及其中金銀的含量比例都已經確定了下來,自然不會是純金純銀,純金顏色有些偏紅,純銀顏色偏暗,而且質地偏軟,裡面都需要新增少量如黃銅之類的金屬,來保證錢幣的質量,不能容易磨損什麼的。要不是如今防偽技術不過關,李承乾倒是考慮過發行紙幣,以減少貴金屬在流透過程中的磨損度,而且,不管怎麼說,無論是平民還是貴族,他們很難覺得那一張輕飄飄的紙比真金白銀值得信任。這種事情還得慢慢來。這金銀幣出現了,就要考慮防偽問題,連那銅板都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韙私鑄,何況是金銀。要知道,不懂行的人大概看不出14k黃金或者18k黃金的區別,往金銀裡攙加點不值錢的鉛錫什麼的,這其中的利潤也是值得很多人冒險的。雖說,李承乾記得當年那個阿基米德利用浮力鑑別王冠的例子,可是,你不能要求人家也這樣做,每收一枚錢幣就要這麼麻煩,那還不如繼續用銅板呢,起碼銅板之間的差價不算太大。轉載 自
吩咐少府府監在製造錢幣前,在模具上加上一點不容易看得出的暗記,李承乾也就初步將這樣式定了下來,李世民如今不怎麼管事,什麼都送到東宮來,但是,這種事情卻是不能繞過皇帝的,必須得跟李世民說一聲,哪怕走個過場。這是態度問題,他可不想引起李世民的猜忌。
李世民此刻正在太極宮,他一身素白的常服,坐在案前,正在臨摹那份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李世民最喜歡的就是王右軍的行書,這份《蘭亭集序》自從被獻上來後就一直以來是他的寶貝,就算是李承乾想要借去看上兩天,也是要肉疼的。
“兒臣拜見父皇!”李承乾走進書房,恭敬的施禮。
李世民頭也不抬,一直將手中的字帖一口氣寫完,才放下手中的毛筆,接過王德奉上的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