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拿”號後面的“緬因”號是當時受損最輕微的一艘戰艦,其主瞄準儀還能夠正常工作,也就是說,可以又主瞄準儀為所有炮塔提供瞄準資料。不過,在近距離“格鬥”中,主瞄準儀與副瞄準儀的作用相差並不是很大,只有在遠距離炮戰的時候,主瞄準儀的精度才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實際上,在整個炮戰中,“緬因”號地主瞄準儀都沒有派上用場。
這艘戰列艦是在六點三十五分的時候衝出來的。與“蒙大拿”號的間隔距離大概是1200碼,也就是差不多4個艦體長度的距離。相對而言,在戰列艦炮戰中,這個距離太近了,即使是在密集編隊的炮戰中,戰列艦的距離也至少應該保持2000碼以上,這樣才能夠避免被敵人打偏了的炮彈命中,同時避免戰艦相互碰撞。可問題是,狹窄的海灣出口處哪裡有足夠的空間讓這幾艘戰列艦拉開距離呢?
也正因為距離太近。所以“緬因”號並沒有立即轉向,而是等到“蒙大拿”轉向之後,大概在六點三十七分,也就是在對手已經轉移炮口的時候,“緬因”號才開始左轉。這樣,“緬因”號與“蒙大拿”號的距離是拉開了一點,可是卻更為靠近南面的敵艦。也就是說,當時“緬因”號的位置是最為突出的!另外,“緬因”號遲轉向還影響到了後面的“新罕布什爾”號。
“新罕布什爾”號的左舵已經出了問題,其轉向的靈活性已經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也就是轉向的速度不可能跟上“蒙大拿”號與“緬因”號。這樣一來,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提前轉向,用更多的時間來完成轉向動作。可是,“緬因”號擋在了其前方,如果“新罕布什爾”號提前轉向的話,就將與“緬因”號重疊,從而被“緬因”號擋住射界,無法加入戰鬥。更重要的是,“新罕布什爾”號的轉向角度肯定要比“緬因”號小得多,如果操作稍有不當,就很有可能撞上“緬因”號。而在狹窄的水域,沒有任何一名艦長敢去冒這個險。
結果,“新罕布什爾”號只能跟著“緬因”號繼續向南航行,延遲了轉向時間。這導致的結果是相當嚴重的。在“緬因”號轉向之後,“新罕布什爾”號不可能跟上“緬因”號的轉向速度,到最後,必然會被拉在最後面,不可能與另外的戰艦配合作戰,也得不到別的戰艦的掩護,自然會成為重點打擊的物件!
不管怎麼說,“俄亥俄”號已經為後面的三艘戰列艦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也就在六艘“新省會”級開火之後不久,也就是大概六點四十分過後,三艘美軍戰列艦也先後開始了還擊。
首先開火的是“蒙大拿”號,當時該艦還沒有完全轉過來,只有艦首方向上的六門主炮可以投入戰鬥,艦尾方向上的六門主炮沒有辦法朝向南面的敵艦。艦長是不得已才下令開火的,雖然炮擊的準確性不會高到哪裡去,但是總比捱打不還手要好得多吧。
“緬因”號也很快開炮還擊,同樣也只用了前面的六門主炮。當時“緬因”號離完成轉向還有好幾分鐘的時間,當對方打來的炮彈落在附近的海面上的時候,這艘戰列艦的艦長也大概抱著同樣的想法,打不打得中是個問題,可打不打,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新罕布什爾”號的還擊也很快到來,當時這艘戰艦才剛剛轉向呢,而且轉向的角速度不到“緬因”號的一半,要想把屁股擺過來,需要更長的時間,也就只能用艦首方向上的六門主炮開火。
無一例外的,這三艘戰列右舷方向上的十門副炮全部在開火還擊。交戰距離已經足夠的近了,雖然127毫米口徑的副炮連重巡洋艦上的主裝甲都很難打穿,就更不可能對付戰列艦,但是有總比沒有好,而且高爆彈還能夠破壞戰列艦上的外部裝置,總能夠起到一點點效果吧。同樣的,六艘“新省會”級左舷上的副炮也沒有閒著。120毫米的副炮威力與127毫米的相差不大,基本上沒有什麼差別,也就只能夠給美軍的戰列艦撓撓癢而已。
到此時,戰鬥才算是正式開始,至少,這次美軍不會“打不還手”了。可是對常薦新,與第三特混艦隊的官兵來說,這絕對是最不好的,也許,他最希望的還是美軍直接升起白旗,在不使用一槍一彈的情況下贏得戰鬥吧!
第二十三卷 前進跳板 第七十八節 恐怖的對手
“南寧”號與“廣州”號夾擊“蒙大拿”號的戰鬥最為關鍵,這是雙方旗艦之間的較量,也就是說,失敗的一方將失去統一的指揮,從而陷入被動局面,因此,這三艘戰列艦之間的對決關係到了這場戰鬥的最後勝負。
在六點四十四分之前,“南寧”號與“廣州”號擁有絕對的優勢,因為在這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