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大部分人都認為,德國在核武器理論技術方面是相當先進的,因為德國有世界上最好,最多的核物理學家,可問題是,製造原子彈僅靠理論是不夠的,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就是原子彈的理論基礎,而且原子彈的理論並不複雜,最大的問題是在工程上。也就是說,原子彈本身是一項工程,一項複雜的,需要巨大投入。更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的龐大工程。特別是時間,不管投入有多大,沒有足夠的時間,任何國家都造不出原子彈。
“盤古計劃”從啟動,到完成第一次核爆炸實驗,前後超過了七年。就算前期有所耽擱,但是其研製時間不會少於五年。而這可以說是當時很多國家研製原子彈的最低時間門檻了,而這個時間是由生產核武器用的核材料的速度所決定了的。那麼德國有可能用更短的時間生產出原子彈嗎?
首先是德國在戰時有沒有能力生產核材料,這是最大的疑點。戰前,德國的核研究中心設在霍耶斯韋達,也就是德國柏林東南部,可是很快就裡就遭到了俄軍的威脅,隨後英國轟炸了德累斯頓,德國被迫將核研究所先轉移到了柏林西面的勃蘭登堡。然後又轉移到了南部阿爾卑斯山區的蘭茨胡特。
這兩次大轉移對德國的核計劃影響非常巨大,不說別的。光是核反應堆的轉移與運送就是一件大麻煩事,這幾乎等於重建了兩次核反應堆。可以說,這兩次轉移至少讓德國研製原子彈的進度慢了兩年以上。
除了轉移之外,德國還受到過一次嚴重的打擊,那就是設在挪威的重水廠被英國破壞掉了。而重水是生產原子彈最關鍵的原料之一。可以說。英國特種兵炸掉了挪威的重水生產廠,對德國核武器研製計劃的影響是致命的。
可以說,德國與美國都是在重水這個環節上出了問題,如果當時美國得到了那幾百噸重水的話。也許在29年的時候也造出了原子彈,同樣的,如果德國設在挪威的重水廠沒有遭到破壞的話,也很有可能在戰爭結束前就造出了原子彈。可問題是,沒有足夠的重水供應,核反應堆就難以正常運轉,而僅僅依靠提純鈾235,需要的時間,以及製造原子彈的難度都大了很多。
在資金投入上。德國能否在戰時保證為核計劃提供足夠的經費,這也是個問題。也許德國並不缺乏人力資源,畢竟德國的核物理學家是世界上最多的,在核理論研究方面,德國也是最先進的,可是德國有足夠的資金嗎?這是另外一個重大的問題。
唐帝國為“盤古計劃”先後投入了500多億,雖然這其中很大一筆經費都用於了相關地開發工作。比如“快中子反應堆”就是“盤古計劃”
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投資力量絕對不小,只是在原子彈投入實戰使用之前還沒有建成。鈽地後處理工廠也是一筆巨大的投入,還有在很多相關方面地研究。
甚至是在後來的“黃石計劃”中的一部分研究專案也囊括在了“盤古計劃”之中,從而使帝國在“黃石計劃”中地投入只有幾十億,遠比預料的少得多。
同樣的。美國在“曼哈頓工程”上地投入也可以用天文數字來形容,根據戰後解禁的一部分“曼哈頓工程”的資料與檔案來看,美國先後在“曼哈頓計劃”中投入地資金超過了200億美元。雖然這個投入遠少於“盤古計劃”但是“曼哈頓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製造原子彈,在很多相關方面的投入要少得多,因此實際上用於研製原子彈的投入並不少。
那麼。德國如果要造出原子彈的話,其投入肯定不會比“曼哈頓工程”少多少,問題是,當時德國有這麼多的經費嗎?
“盤古計劃”地總投入相當於帝國海軍在刀年時的全年軍費預算,相當於帝國29年全國國民生產總值的10%,而德國在戰前的國民生產總值大概只有帝國的6成左右,在戰爭期間。德國本土遭到了嚴重的打擊,工業受到了嚴重的損失,而唐帝國本土就沒有遭到過打擊,顯然,在戰爭期間,德國的生產能力肯定更低。在整個戰爭期間。德國一直是在為抨衛本土而戰,而帝國的戰場卻在本土之外。相對而言,德國拼了命才堅持到了最後。而唐帝國不但堅持了下來,而且基本上維持了國內的穩定。
特別是在22年到25年之間,德國幾乎是完全依靠唐帝國與波斯帝國的戰略援助才堅持下來的,在此情況下,德國哪來的經費搞原子彈呢?
就算戰時的應急計劃可以有效的降低研製成本,可問題是,經費仍然是最關鍵的因素,如果德國連足夠的經費都沒有,那還搞什麼原子彈呢?
實際上,到了戰後。德國也很難拿出足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