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艘萬噸輪,恐怕當時還真沒有人敢相信這會最終實現。
除了海運之外,其他的後勤保障工作也成為了海軍在戰爭末期的重要任務。比如彈藥生產。
當時,陸軍的彈藥生產是無法滿足戰爭需要的,而且一直以來,就是海軍負責戰略部隊的彈藥生產任務,而隨著戰略轟炸全面展開,對彈藥的需求量肯定會翻倍提高。當初在對日戰略轟炸的時候,海軍就多次嚐到了彈藥不夠的苦滋味,這次自然是早早就開始做準備了。
27年下半年開始,為海軍提供彈藥的幾家大型兵工廠都開始擴大生產規模,其中以青島兵工廠最為積極,在27年就增加了三條生產線,其中兩條是燃燒彈生產線。同時還在英國建造了一條新的燃燒彈生產線。28年的時候,還將生產線建到了美洲,可以說是緊跟軍隊的步伐,向最近的軍隊提供彈藥支援。
其他的幾家兵工廠也相當積極,在青島兵工廠開始向海外擴張之後,這幾家兵工廠也都採用“就近原則”,在前線戰區建立彈藥生產線,為軍隊直接提供彈藥。從而降低了海運壓力。比如,當時在聖地亞哥的燃燒彈生產線所需要的原料幾乎都沒有從帝國本土運送,汽油是來自波斯,鋼鐵來自歐洲與巴西,硫磺與硝石是本地產的,其他需要的一些特種原料都是從附近的同盟國採購的。
為了給彈藥生產線提供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