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2 / 4)

小說:十大元帥之謎 作者:雨來不躲

攻關,各單位各部門幫助了“兩彈”過關,反過來,“兩彈”過關又帶動了國民經濟建設中大批新型原材料、儀器儀表和大型裝置的發展,帶動了許多新的生產部門和新興學科的建立和發展。1956年10月,聶帥在國防部五院的成立大會上要求把“以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研成果”作為五院的建院方針,當即受到熱烈贊同。1960年1月,中央在上海舉行政治局擴大會議,聶帥在會上專門向中央彙報了中蘇科技合作的情況。聶帥說,看來靠蘇聯援助肯定靠不住了,蘇聯為了保持領先地位,在尖端技術上對我們加緊限制的情況日益顯著,他們想長期使我國處於仿製階段,處於依附地位,永遠落後他兩三步。8月,蘇聯背信棄義,撕毀合同,從中國撤走全部技術專家。這再次證明聶帥的遠見卓識、料事如神。蘇聯此舉,迫使我們拋棄依賴心理,更快地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上學會了自己走路,我國科研獲得一個重大轉折,蘇聯撤走專家不僅沒有促退反而促進了中國科技的發展。為此,毛澤東曾風趣地說:“應該給赫魯曉夫發一個一噸重的大勳章。”

1964年10月16日,張愛萍在現場指揮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聶榮臻和周恩來在北京一直守在電話機旁……

1966年10月25日,聶榮臻到基地現場成功地主持“兩彈”結合的核試驗,1967年6月14日,聶榮臻成功地主持了我國第一顆氫彈。美、蘇兩國由擁有原子彈到爆炸氫彈,都用了十年工夫,而中國只用了三年,比他們縮短了整整七年。當中國人為自己擁有核武器而感到歡欣鼓舞並引以自豪之時,可曾忘記這其中凝聚著共和國的一位老帥的多少心血和汗水?

沒有聶帥的殫思極慮、嘔心瀝血,“兩彈”在六十年代後期試製成功是難以想象的。“兩彈”的研製成功,是聶榮臻革命生涯中又一光輝燦爛的篇章。

聶榮臻有一顆“兩彈”之心。

4。4 科學之魂

在聶榮臻的領導下,我國的民用和科學尤其是軍事科學都有著長足進步和發展,這些成就與他愛惜人才、尊重人才的一貫指導思想是分不開的。他常說:“十年育樹,百年育人,培養一個人才,需要積累幾代人的經驗,不愛惜人才,就是對人民的犯罪。”

單就兩彈研究來說,聶帥認為,只有材料、技術等“硬體”不行,還必須搞好科研政策和知識分子政策這類“軟體”。大躍進以後,聶帥耳聞目睹科研單位有不同程度的浮誇風和瞎指揮風,科研工作的客觀規律得不到尊重,有些科技人員被批判為“自專”,嚴重挫傷了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從1960年冬天起,聶帥組織人調查摸底,先是到導彈研究院,後來又到中國科學院,結果發現科學工作者每週六個工作日當中用於科研的時間不足一半,大量的時間被用來搞政治學習或與科研無關的各種體力勞動。聶榮臻發現這個問題以後,親自過問,並以國務院名義下發通知,規定在科研人員中一定要保證六分之五的時間用於科研工作。

在人才分配和使用方面,聶帥強調學用一致,專業對口,並且三令五申,要各單位認真執行,他號召各級領導大膽信任和使用科技人員,要當好勤,對他們吃飯、住房、甚至小孩入托入學、愛人兩地分居等等都要儘可能幫助解決,以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使其潛力得以充分發揮。“文革”前夕,聶帥曾考慮適當提高知識分子工資待遇問題,當他把設想的方案向毛澤東口頭彙報時,毛澤東表示完全贊成,他說,高階知識分子的工資可以超過我的工資,可以突破國家最高工資標準的限制。可惜不久“文革”開始,這個方案未能付諸實施。在知識分子政策上,聶帥的確下了很大工夫,他多次召開會議,或找知識分子個別談話,廣泛徵求意見,並且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組織專門班子,經過半年多時間,前前後後搞了幾十稿,還在杭州討論了一個多星期,最後制定出“科學十四條”初稿。此後,又在若干科研單位先試點,經過反覆討論、實踐、修改,最後由聶帥簽署,上報中央。經毛澤東批准和政治局會議透過,1961年7月19日,被鄧小平稱之為“科學憲法”的“科學十四條”正式以中央檔案下發了。“科學十四條”的主要內容是:一、研究機構的根本任務是,提供科學成果,培養研究人才。即“出成果,出人才”。

二、保持科研工作相對穩定,減少干擾。

三、正確貫徹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

四、計劃的制定和檢查,要從科學工作實際出發。

五、發揚敢想、敢說、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