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就可以打敗了。漢王聽了張良的話,立刻從戰略上由被動轉主動,劣勢變優勢。項羽打了一百個勝仗,頂不住張良一個主意,優勢變劣勢,只好求和。以‘鴻溝’這條運河為界,想平分天下。漢王想就此回兵,張良又出主意:不能退兵。放走楚軍這叫‘養虎為患’。漢王又聽了他的話,追擊項羽,不給他喘息機會,垓下一仗把項羽消滅了。這就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啊……”
在峰下花亭豎的“英雄神仙”石碑前,我又問:“張良確實英雄,可為什麼又叫英雄神仙?”
周恩來說:劉邦得天下後,封賞功臣,讓張良自己選擇3萬戶封地,張良推辭了。他說我跟皇上最初是在留縣相會,只把留縣封給我就足夠了。那時的縣,又經戰亂,大概不會超過一萬戶。他不貪。張良隨漢高祖劉邦入函谷關後,劉邦當皇帝,張良就靜居行氣,不吃糧食,閉門不出,說:“我蒙皇帝信任,當軍師,不過出了點主意就封萬戶侯;這已經是最高的待遇了,足夠了。我只想脫離人間俗事,追隨仙人赤松子去神遊。”所以老百姓都傳說他成了神仙。
周恩來凝望石碑,慢條斯理地說:“張良是個明辨是非,通曉事理的人,完全知道神仙虛幻。他這樣做正是他的聰明智慧所在。因為在那樣的封建社會封建制度下,他明白,在功勳和名位之間,為人臣於是難於長久立足的。果然,打天下功勞最大的3個人,韓信被殺,蕭何被拘,只有張良把榮譽利祿拋於腦後作了‘神仙’。他採取這種明哲保身的態度,是客觀形勢、環境等各種原因決定的……”
望著周恩來深沉睿智的面孔,聽著他低沉悠緩的講述,我簡直就像面對了悠久的中國歷史,面對了古老的民族文化,感到神秘、深奧、博大,感到至聖至偉,可望不可即。比如“師爺”,以我當時的文化水平怎麼可能理解呢?直到幾十年後,知道了、“無紹不成衙”,才漸漸明白,那古老的民族文化中就包含了紹興文化。
周恩來的祖籍並非蘇北淮安,儘管他出生在那座古城。他的祖籍原是浙江紹興。在魯迅逝世2週年的紀念會上,周恩來曾說:“在血統上我也或許是魯迅先生的本家,因為都是出身浙江紹興城的周家。”周家是一個世代聚居紹興的著名的大家族。到了周恩來的祖父一輩時,他這一支家族才離開紹興,遷居淮安。這次遷居便與紹興文化有關;
在紹興,除體力勞動者外,中上層比較多的是兩種人。一種是封建知識分子,一種是商人。當時知識分子的出路是應科舉,紹興的文化人卻不然,很少去應科舉,大批地去當師爺。師爺不是官職,在任何衙門裡也不是一把手,不是二把手,但解決問題辦事情還是靠他,他是事實上的二把手。他們明智幹練,勤懇謹慎,審時度勢,善於解決各種最複雜的矛盾。久而久之,紹興人當師爺出了名,以致人們把師爺不叫師爺,叫“紹興師爺”;縣官一般都要仰仗紹興師爺,便有了“無紹不成衙”的說法。周恩來的祖父周殿魁便是因為到淮安當師爺而舉家遷移。周思來的外祖父萬青選也是師爺出身。他們的精明、幹練、謹慎、果敢乃至性格溫和,待人誠摯,辦事細心,對周恩來的性格形成和文化修養,都是不無關係的;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在留壩縣苗臺子鎮參觀張良廟時,我並不知道這些,也不真正理解周思來講述張良。後來跟隨他久了,多次聽他講“我不是帥才”,在中央的會議上講,下來也講過,才使我聯絡起來想到了參觀張良廟。他講張良的故事,張良也不是帥才,他是最優秀的軍師。
從山上下來,又看了傳說中蕭何月下追韓信的遺址。周恩來興致勃勃地給我們講了那段故事: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到南鄭,許多人都逃跑了。韓信由於懷才不遇,不得志,也逃跑了。蕭何聽說之後,連夜去追。有人以為蕭何是逃跑了,就報告劉邦。劉邦大發雷霆,像被人砍掉左膀右臂一樣。過了兩天,蕭何回來了。劉邦喜極怒極,問:“你為什麼逃跑呀?”蕭何說:“我哪敢逃跑呀?我是去追逃跑的人去了。”劉邦問:“你追的人是誰?”蕭何說:“韓信。”‘劉邦立刻拍桌子:“大將跑了幾十個,沒見你追,你說你追韓信;這不是胡說八道嗎?”蕭何笑道:“那些大將很容易得到,天下多得是,而像韓信這樣的人,失去這一個,天下就沒有第二個了。大王你要是想一輩子蹲在漢中,那就用不著留韓信;你要是想爭天下,那就非韓信不可,除他再沒有第二個人能為你圖謀這個大業了。”劉邦信任蕭何,築壇拜韓信為大將軍,統領全軍,果然打敗了項羽。
周思來說:“劉邦百戰百敗,卻屢敗屢起,靠的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