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會明白為什麼有些孩子從來不怕寫作文了。
每次帶孩子去公園玩,媽媽總是有意無意地問小楓:“你看到什麼了?”剛開始的時候,小楓很煩媽媽的這個問題,“所有的事物這不都在眼前擺著呢嗎,媽媽你怎麼還問我看到了什麼呀?我看到的和你看到的事物是一樣的呀!”
“那可不一樣,每個人的視角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個事物,他們所看到的結果也不同。就像看到秋天的落葉,有人看到的是秋天的收穫,而有人看到的是秋天的悲涼一樣。”
問的次數多了,小楓也就慢慢地接受了媽媽的問題,因此每次他都會積極地回答媽媽的問題:
“我看到了一幅這樣的‘畫’:青山,綠水,一家人划著小船,在船上享受快樂。”
“我看到了百花爭豔,但牡丹花是百花中最神氣的‘花王’。”
……
也許是多年以來,小楓已經習慣了媽媽的這個問題,此後每到一個新的地方,不用媽媽問,他就會把自己的所見所感講給媽媽聽。
孩子的觀察能力和感受能力就是這樣一點點培養起來的。如果每位家長都能像小楓的媽媽這樣有意識地、耐心地引導孩子去觀察、去體會,任何一個孩子都會像小楓一樣能夠敏銳地觀察事物、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感受。孩子具有了出色的觀察力和感受能力,家長們還怕他們寫不好作文嗎?
對於四年級左右的孩子來說,為了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感受能力,家長還可以有意識地給他們佈置“任務”。例如,讓孩子帶著觀察任務去公園玩;當看到那些跟他差不多的孩子在大街上賣花時,讓孩子談談自己的感受等。當這些硬性的任務變成孩子的一種自覺行為時,觀察和感受生活就變成了孩子的一種習慣。無數事實證明,擁有這種好習慣的孩子,沒有一個是寫不好作文的。
語文——打好作文這場“硬仗”(3)
方法二:鼓勵孩子去積累詞彙
我一向認為,孩子們寫作文是一個先積累後創作的過程。前期的積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素材的積累;一是詞彙的積累。
素材的積累可以透過兩種渠道獲得:一是透過觀察和體驗生活獲得素材,這點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了;二是透過閱讀來獲得素材,這點我們在後面的章節中將重點講到,在此就不做過多介紹了。
一篇作文會因為詞彙豐富而變得有血有肉、生動形象。因此,豐富的詞彙是一篇優秀作文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那豐富的詞彙量從哪裡來呢?一位曾獲得過優秀作文獎的孩子告訴我,豐富的詞彙量從閱讀中來。的確,一個詞只有放在特殊的語境中,孩子才會很容易地把它記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鼓勵我的學生去閱讀各種各樣的書籍、報刊,背誦古詩、名言警句、歇後語等;並且,我還鼓勵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透過背誦,達到積累詞彙的目的。
其實,這些方法都可以運用到孩子的家庭教育之中,只是家長要講究策略,不要採用強制的手段強迫孩子去讀、去背,而是透過別的方式,為“詞彙積累”換一件“外衣”,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增加詞彙量。例如,透過成語接龍的遊戲增加孩子的詞彙量;透過古詩接龍、詩詞接龍、歌詞接龍的遊戲來增加孩子的詞彙積累量,等等。
另外,一位家長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有點“笨”但很有效的方法——讓孩子沒事多翻翻詞典,以下是他的原話:
“我與孩子約定,不論在哪裡遇到不認識的或不理解的詞,例如,在某一張海報上,在公共汽車上,在隨手翻閱某本書刊的時候,都要把它們記下來,並透過翻閱詞典把它們搞明白。
當然,孩子在翻閱詞典的時候也是有技巧的,可不是僅僅把他遇到的那個詞搞明白了就完事了,還要把這個詞在詞典中前後左右的幾個“鄰居”也弄懂,並把它們記錄在一個小本子上。這樣孩子一下就可以掌握好幾個詞彙了。”
透過這種方法,孩子不僅可以掌握一定的詞彙量,而且還能很清楚地知道這些詞彙的含義以及應用範圍。這不僅能夠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而且對孩子整體語文成績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幫助。
方法三:鼓勵孩子多運用一些修辭方法
記得有位同事曾說過“修辭是作文的魔鬼”,的確如此,如果少了修辭,每篇文章都會減色很多。而如果在一篇很普通的文章增添幾處恰當的修辭方法,那這篇文章很有可能就變成一篇出色的文章。
四年級左右的孩子剛剛接觸修辭方法,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