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一些問題。
這款車確實有吸引力,但還不具備足夠的特色。它對卡迪拉克(Cadillac)的核心買主而言顯得太小,又沒有足以吸引進口車買主的品質。換句話說,這款車缺乏外部整合。
通用汽車的產品開發過程與本田汽車、克萊斯勒(Chrysler)截然不同。當同行紛紛將車型決策交給一個自主團隊時,通用汽車仍傳統地希望維持職能部門的權力。即便如此,通用汽車也已開始採用較為統一的做法。凱瑟琳·科文(Kathleen Kerwin)在《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上發表的文章《通用汽車之曙光》(GM’S Aurora)中,討論到該公司如何透過奧茲莫比爾曙光車系(Oldsmobile Aurora)的開發,在企業跨職能合作及強化參考顧客意見上開始有所轉變:
在曙光的開發流程中,位於夫林特(Hint)的設計工程師與在蘭辛(Lansing)的奧茲莫比爾營銷團隊,以及在密歇根州歐瑞湖(Lake Orion)的工廠經理群策群力地共同工作。類似這種“擁有共同目標的不同團隊”的情形,就可能產生令人難忘的結果。
至少,曙光代表了通用汽車終於開始傾聽顧客的聲音。這個全世界最大的汽車製造廠,長久以來習慣性地忽略顧客的聲音、推遲市場調查,直到汽車開發的最後階段才發現問題,但一切都已太晚。曙光的做法正好相反,開發團隊早在第一張設計圖畫出來之前,就已經參考了消費者焦點團體的大量意見。現在,“顧客的聲音”已經成為通用汽車舉行內部大會時喊出的新口號。
如同福特汽車和本田汽車,奧茲莫比爾對曙光的產品完整性非常重視。這個車型被設計為針對特定市場的產品——打算用來吸引富裕、更具品質意識的戰後新生代。當他們在和潛在顧客討論這個車型時,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特性不斷地浮現:有點類似德國車所傳達出的安全感,能保護駕駛免於碰撞和顛簸。設計團隊決定要用剛性車體結構來表現這個概念。但是,要運用這樣的結構,又不願犧牲線條設計上的平滑、流暢感,這可是一大挑戰。為了兩者兼顧,工程師研製出以噴灑矽銅溶液的方式,取代傳統的車頂縫隙焊接。最後,果然彥出一輛獨具特色、且經過設計過程仍能保有原創概念的車款。
其他行業中的產品經理
其他行業的重量級產品經理也和汽車業有幾分相似的地方。如同琴·葛蘭(JeanLe Grand)在《銀行家雜誌》(Bankers Magazine)上發表的《需要管理的產品》(A Product in Need of Management)一文中所說,銀行業成功的產品經理“必須是一位資深的專業人士,在專業領域中受到各方敬重”。他必須瞭解“複雜的產品組合管理計劃,以及成本會計(cost accounting)、權益報酬率(ROE)等計量工具”。而且,就像汽車行業一樣,他既需要具備市場知識,又要能將技術性概念轉換成顧客能理解的語句。
而在快速變動的消費性商品(fast…moving consuiner goods/FMCG)業中,產品經理(常被稱為“品牌經理”)較少具備行業經驗,但是,他們往往具備很強的管理及營銷技能,而且通常要有MBA學位。他們被期待能透過運用自己的權威,在有關產品的專案中維持動能,並激勵每一位成員朝著共同的目標邁進。FMCG的品牌經理就像其他行業的重量級產品經理一樣,為實現產品的完整性,必須全心支援、全力奮戰。
第四章 產品經理。corn
科技正以各種形式持續加速影響著產品經理的角色。電子郵件、傳真、電視電話會議等科學技術,已經極大地縮短了產品經理與顧客的溝通時間(這有助於產品經理詢問相關資訊,但也使得顧客期望他回覆問題的時間大為縮短,而且要求更高)。先進的生產與分銷流程也提高了同業競爭形勢,進入超優勢競爭(hyperpetition)的領域。網際網路提供了接觸新顧客的機會,但是它也使品牌策略及渠道問題更加複雜化。
資訊科技的突飛猛進,使所有事物——從資料庫到電子商務,都受到衝擊。
一家工業零部件企業的產品經理在發給我的一封電子郵件中提到:
科技是開啟進步之門的那把鑰匙。作為產品經理,我們儘可能地使用企業所能提供的所有軟、硬體。科技的進步使得現在一個人就能做以前需要兩個人,甚至三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