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蕭條離我們還有多遠?
山海/文
中國會不會發生經濟危機?這是目前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黎民百姓都十分關心的問題。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曹建海2008年7月在《環球財經》上撰文說:“由於工業生產的持續低迷,加上房地產市場的深幅回撥,將有一些企業由於經營困難出現破產,銀行不良資產急速上升,‘中國式’經濟危機來臨也並非危言聳聽。”
###教授(著名非主流經濟學家)早在2005年就指出:“中國正面臨重大危機,我們必須對形勢做出實事求是的判斷。”他還說,“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討論今後幾年中國發生經濟危機的可能性,但是仍有更多的人對此置若罔聞,不以為然。為什麼多數人不相信會發生危機呢?”我想,今天楊教授不會再有這樣的質問,普通民眾對中國經濟危機的關心程度不亞於楊教授,因為這關係到他們的切身利益,從《大蕭條時代》(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一版)等圖書的暢銷就可略見一斑。
《大蕭條時代》一上市就受到讀者的追捧,並訊速擠進了全國各大書城書店的銷售排行榜(上海博庫書城圖書排行榜(11月1…10日)第6名、大洋網經管類圖書第9名、城市經濟導報推薦排行榜第2名、晶報排行榜第2名……),在短短十天內15000冊圖書已售完,趕印的5000冊一搶而空。
為什麼讀者對《大蕭條時代》如此青睞?除了上述原因之外,還因為本書的高質量和權威性,它真實而生動地再現的1929-1941年大蕭條時代的那段歷史。作者狄克遜?韋克特(Dixon
Wecter)向我們展現的是一幅全景式的歷史圖卷。它沒有過多糾纏於華爾街金融大鱷們驚心動魄的貼身搏殺,而是把觸角伸向了整個美國社會的各個角落,從身處繁華都市的失業工人,到逃離“塵土盆地”的受災農民,從孤苦無依的老人,到飽受剝削的童工,從貧困的中西部佃農,到東海岸的知識精英,上至廟堂之高,下至江湖之遠,全方位地描述了大蕭條對美國社會的深遠影響,以及美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艱難轉型,作者對普通百姓生活、心理、行為的關注與描述對面臨經濟危機的中國讀者來說具有特別的意義和興趣。
然而,《大蕭條時代》著墨最多、用心最深的還是政府在經濟危機中的應採取的對策和措施。從這個角度來評價此書,它的讀者應該首先是政府官員、決策機構人員、智囊部門人員和經濟學家。
如果說幾年前我們會問:中國會發生經濟危機嗎?那麼我們今天要說:面對可能到來的經濟危機,你準備好了嗎?也許《大蕭條時代》能助你一臂之力。
第一章 從富足到寒酸(1)
1929年10月中旬,展現在一箇中產階級普通美國人面前的,是一眼望不到頭的繁榮興旺的遠景。上一年,剛剛走馬上任的赫伯特?胡佛總統曾一本正經地宣佈:征服貧窮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幻想,“我們尚未達致目標,但我們有機會沿襲過去8年的政策,繼續向前,在上帝的幫助下,我們很快就會看到,把貧窮從這個國家驅逐出去的日子就在前頭”。這是一項莊嚴的經濟許諾,其中混雜著很快就會被通俗歷史學家稱之為“美國夢”的那種東西。更加自鳴得意的是,歐文?費希爾和其他洞悉華爾街秘密的經濟學家們都信誓旦旦地向老百姓保證:他們正在凝望一個繁榮的“永久性高原”。
這塊富庶的高地——比古老的新教徒讚美詩所珍愛的“樂土”更切實——看上去應該是一場始於內戰時期的工業大發展的最終勝利。美國最近這場戰爭的結果,已經出現在大規模生產的力量中,混合著新技術的奇蹟。甚至就在眼下,1929年10月的第三週,有總統及其他名流出面捧場,亨利?福特正在主辦“電燈發明50週年慶典”,以紀念愛迪生和白熾燈的50歲生日。摩托車、浴缸、電冰箱、收音機,都是進步的試金石。在時尚和廣告的刺激下,要想跟上潮流,所需要的行頭不亞於最新潮的模特兒。營銷手段帶來的壓力,甚至慫恿人們購買雙份的奢侈品——每間車庫裡兩輛汽車——在消費市場上,已經顯示出過度的徵兆,這倒不是因為所有美國人都在貪婪地吞噬俗世的商品,而是因為購買力的不均衡。
國家的政策和制度,與繁榮的中產階級緊密糾纏在一起。1929年夏天,一位觀察者寫道:“郊區社群是美國佔支配地位的群體。”某些組織——共濟會、商人午餐俱樂部、退伍軍人協會之類——的團結和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