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與上帝博弈(4)
但是,這個策略得到最好女孩的機率真的是0。263嗎?可能不是,因為這只是第二好的女孩剛好出現在前10位的情況;實際上,即使第二好的女孩沒有出現在先前的10位,但只要在最好的女孩出現之前的所有女孩中質量最高的出現在前10位,那麼該策略也可確保得到最好的女孩(這一點要想通,否則就難以明白接下來的內容)。也就是說,該策略獲得最好女孩的機率實際上是超過0。263的(我們很快會發現這個機率應是0。359 4。哇!這的確已經是一個不小的機率了)。
但是,還有更好的方法嗎?或者我們可以問,放棄先出現的10位女孩是否是最優的?如果不是,那麼應該放棄幾位先出現的女孩呢?
幸運的是,我們的確有更好的策略(你應該先把前面的內容看懂,如果前面沒看懂,下面可能就更看不懂了)。既然20位質量不同的女孩其質量在你生命裡是隨機出現的,沒有任何規律,那麼,第k個女孩剛好是最好女孩的機率是1/20,而剛好把這個最好的女孩選擇到的機率是多少?對此的考慮應該是:既然給定了第k個女孩質量最好,而我們決定放棄前面n-1位女孩,從第n位開始執行前述策略的規則(第一次碰到比以前都可愛的女孩,就立刻接受),那麼必須要求在k之前的女孩中質量排名最高的那個必須出現前n-1位女孩中,這樣才能確保k被選中,其機率就是(n-1) / (k-1)。從而第k個女孩剛好是最好的女孩而且又一定被選中的機率就是(1/20)×(n-1) / (k-1)。這裡,k的取值範圍顯然應該是'n; 20'中的整數。所以,放棄n-1位女孩而一定會得到最可愛的那位女孩的機率實際上就是
這個機率可以用Mathematica軟體來計算,或者用Excel來計算也可以,讀者會發現,當n*=8時,該機率有最大值0。384 2。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放棄前7位女孩,先看一看,心裡有個譜,然後只要看到比前7位女孩中最好的還要好的女孩,那麼我們就立即選擇接受。而這位被接受的女孩剛好屬於最好女孩的機率是0。384 2。這比我們放棄10位女孩(n*=11)的策略要好,該策略根據上述公式計算得出獲得最好女孩的機率為0。359 4。
我們用Mathematica軟體繪出獲得最好女孩的機率圖形(縱軸是機率,橫軸表示從第幾位開始認真考慮接受。最大機率出現在n*=8,即放棄前7位,從第8位開始認真考慮接受,見圖2…2)。
根據上述結果,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若一個人在20~30歲之間選擇結婚物件,而這20位女孩以每年兩位的平均分佈出現,那麼你應當在24歲才開始認真考慮終身大事。
這個例子也可任意改動資料後用同樣的方法求解。比如,如果是30位女孩,那麼你應該從第11位女孩開始認真考慮終身大事。
圖2…2 轉向認真考慮婚姻選擇的決策點
這個例子也可以改成其他的版本,比如:在20層樓中,每層樓都放著一顆寶石,每顆寶石的大小不一。現在你從第一層開始上樓,每到一層樓你都可以決定要不要該層樓中的寶石。如果不要,不能回頭。如果要,以後就不能再取。或者,有20位求職者,你希望儘可能僱用到最好的那位,但你對他們的面試機會只有一次。你應該如何才可以有最大的機會獲得最大的那顆寶石(最好的那位求職者)?這個問題,據說是微軟公司的面試題。但它的道理,與最大可能獲得女孩的道理是一樣的。
【更新慢或者章節錯誤,點選舉報(請詳細說明)】
'16'與上帝博弈(5)
由此還可引發出另外一重考慮:為什麼在求職或演講比賽之類的競爭場合,人們通常不願作為第一個或前幾個登臺呢?而且越是好的越不願意第一個登臺呢?因為人們可能存在等一等、看一看的決策習慣,前幾名往往只作為參照標準被評審人有意無意地放棄了。
不要被機率愚弄
機率計算,是一項頗具挑戰性的工作。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是機率方面的白痴。即使是一些數學專家犯錯誤也是常事。專家尚且如此,普通大眾被機率愚弄也就很正常了。下面是常見機率決策失誤的例子。
一種常見錯誤是,人們往往有誇大小樣本代表性的傾向。阿克洛夫(G。 Akerlof,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1991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這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