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2 / 4)

小說:黃克誠 作者:風雅頌

二三十名,其中湖南南部每縣各擇優錄取四名。

考入省立三師,成為這個文質彬彬的年輕人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他未曾料想到,若干年後,他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將。

歷史,將永遠銘記他的名字——黃克誠。

衡陽晏家坪。

湖南省立第三師範學校經歷了一個暑假的冷清之後,顯得分外熱鬧。新的學年開始了。

省立三師,的確是個風景幽雅的地方。它正位於湘、耒、蒸三水匯合之處,自成一體。時值初秋,但見藍天碧水相映,草木鬱鬱蔥蔥,令人心曠神怡。

省立三師始建於1904年,原名省立南路師範學堂。辛亥革命以後,才改用此名。它是當時湘南地區很有影響的一所中等專業學校,號稱湘南最高學府。

在學校通往外界的石橋上,走來一個身穿舊學生制服的年輕人,手拎一件簡單的行李和一隻舊書箱。

他就是黃克誠。

石橋前面立著的一塊牌坊,吸引住了黃克誠的目光——“南學津樑”。

他知道,這四個大字意即三師是湘南人士尋求新學的必經之途。

在履行了簡單的手續之後,二十歲的黃克誠正式成為省立三師的一名學生,被編入了第二十三班。

入學之初,黃克誠情緒甚高。能夠爭取到這樣一個免費讀書的機會,對於家境貧窮的他來說,真是太不容易了。衡陽是湖南南部的重要城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省辦、府辦學校相當多,比起永興這個偏遠小山城來說,簡直不可同日而語。黃克誠有生以來第一次來到衡陽這麼大的城市,這裡的繁華與文明,這裡的文化書刊,使他耳目一新。他睜大了眼睛,好奇地注視著這個嶄新的世界。學校食堂的伙食為大多數學生所不滿,但黃克誠卻很滿足,因為它比自己家裡好多了。

三師是一所校紀嚴明,學風純樸的學校,一向鼓勵學生積極向上。這可以從三師的校歌裡看得出來:“衡之陽兮湘之幹,佳氣自往還。篤生聖哲,前濂溪兮後船山。溫故知新為師,如金在熔曰範,景仰先賢,陶鑄後進,責任茲惟艱。原吾儕服膺校訓,‘公勇勤樸’勿等閒。”濂溪,是指南宋名家周敦頤,他的《愛蓮說》婦孺皆知;船山,指的是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他倆都是湖南人,是三師為學生樹立的楷模。在這樣一所學校裡,黃克誠如飢似渴地讀書學習,腦子裡除了想學習,其它的一切全拋在了腦後。

平靜的學習生活並沒有持續多久,黃克誠便陷入了接踵而來的憂慮與困惑之中。

環境變了,接觸面逐漸擴大。各種各樣的書刊也讀得多了。於是,黃克誠的腦子裡考慮的問題也多了:個人的出路、國家的前途、社會的弊端等等一古腦都冒出來,使他內心無法平靜。

黃克誠畢竟是一個剛剛二十歲的年輕人,他像其他同齡人一樣,有強烈的自尊心;作為一個貧苦人家的孩子,他又十分要強,渴望尋找到一條救國救民的出路來實現自己的抱負。然而,無情的現實在撕裂著這個年輕人的心:家境貧寒,使黃克誠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唯一的一件棉衣還是來三師前家裡設法湊錢做的,十九歲以前,他冬天從未穿過棉衣,根本沒有體會過冬季穿棉衣的滋味!衣著在同學中顯得格外土氣,使他有點抬不起頭。尤為糟糕的是他患了一場重感冒,由於沒錢醫治,又吃不起滋補食品,因而失於調養,形成了慢性氣管炎,常常咳嗽不止。於是,被同學看作是疾病鬼,在學校大受歧視。不僅如此,黃克誠在學業上也一改成績優異的局面,很快落了下來。

三師看重英文和數理化,而他連高小也未讀完,這方面基礎很差。他擅長的古文在三師又不受重視,派不上多少用場,學業上便沒有了往日的優越感……

當這些壓力集中在一個風華正茂志向遠大的年輕人身上時,其結果如何,可想而知。

黃克誠,那顆尚未成熟的心終於失衡了。他的情緒日漸低沉,學習積極性也消失殆盡。他曾回憶說:於是,我逐漸產生了自卑感,形成孤僻、不愛活動的習慣,常常一個人生在那裡考慮問題。展望將來,不知向何處去。讀了師範又如何?對國家、社會、家庭能起到什麼作用?當時社會上就業很困難,我這個貧苦農民的子弟有什麼辦法去謀個職業?家族花那麼大力氣培養我,豈不使他們大失所望。要能考上大學也許會好一點,但路費、學費又從何而來?不能上大學,又不能就業,那麼眼下學這些功課又有什麼用?想到這裡,腦子裡像一國亂麻總也理不出頭緒。心情鬱悶,他只有揮毫寫詩抒懷: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