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北朝民歌
如果說北朝土著文人詩歌大抵模仿南方風格而又遠不能與之分庭抗禮的話,那麼,北朝的民歌,卻是與南朝民歌風格迥異,而毫不遜色。現存的作品,有六十多首,大多收錄在《樂府詩集·梁鼓角橫吹曲》中,另有幾篇收在《雜曲歌辭》和《雜歌謠辭》中。鼓角橫吹曲是軍樂,也用於儀仗、典禮、娛樂等場合。這些歌曲從北方流入南方,為梁朝的樂府機構所採錄,所以在樂曲名稱上冠以“梁”字。其中以氏、羌、鮮卑等少數民族的歌謠為多,也有一些出於漢族。
質樸粗獷、豪邁雄壯,是北朝民歌最顯著的特色。這和北方的地理環境、民俗文化、生活方式有直接的關係。北方沒有南方那樣繁密而多彩的植被、曲折而溼潤的水網,景觀缺乏細部的變化。然而大自然在這單調之中,充分顯示出它的嚴峻、崇高、闊大。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不大會注意細微的東西,目光總是被引向高遠之處,看到的是巨大的世界。久而久之,人的心胸也就隨之擴充套件,形成粗獷豪邁的性格。其次,北朝民歌大多出於當時的少數民族,他們原來都是以遊牧為生的,社會結構又有軍事化的性質。遊牧生活不像農業生產那樣安定,那樣井然有序、有耕耘必有收穫,而是充滿了變化和風險。各部落之間,也少有文化禮儀的虛飾,誰有力量誰就去征服。在與自然、與敵手的嚴酷鬥爭中,造就了民眾的強悍氣質,他們不會喜愛南方人那種溫柔纏綿的歌。
南朝民歌是城市中的歌,是酒樓和貴族宴會上由歌女們演唱的風情小調,北朝民歌卻是在多種多樣的生活中產生的。有些題材,如戰爭生活、北地風光,在詩歌中表現出來,自然就有一種不同於南方歌謠的氣象。就如庾信、王褒等人到了北方,即使單純寫景的作品,也比原來在南方之作來得雄壯。
也正是因為北朝民歌產生的背景複雜多樣,所以儘管現存的數量較南朝民歌遠為少,所反映的生活內容卻遠比南朝民歌來得廣泛,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以下大略分為幾類加以介紹。
一類是反映北地風光、遊牧生活的歌。這裡有最著名的《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是當時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部落。據有些學者考證,敕勒川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歌中唱出北方大草原廣闊無垠、渾沌蒼茫的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豪邁的情懷。後面描繪水草畜牧之盛,抓住特點,大筆如椽,並且充分體現出人對自然的自豪。據《樂府廣題》說,東魏高歡攻西魏玉璧,兵敗疾發,士氣沮喪,高歡令敕勒族大將斛律金在諸貴前高唱此歌,以安定軍心,可以推想它的音樂也一定是雄強有力的。
北方遊牧民族的社會組織原來是軍事化的,尚武是一貫傳統。進入中原後,雖生活方式、社會結構逐漸改變,但民族精神仍舊勇悍好強。加上北朝戰爭不斷,更刺激了這一點。因此在民歌中,多有對尚武精神的歌頌。
男兒欲作健,結伴不須多。鷂子經天飛,群雀兩向波。(《企喻歌》)
新買五尺刀,懸著中樑柱。一日三摩娑,劇於十五女。(《琅琊王》)
前一首,以雄健的鷂鷹沖天而起、怯懦的群雀如水波躲向兩側的形象,讚美真男兒敢以獨身敵眾的英雄氣概,足以感奮人心。後一首寫愛刀甚於少女,有一種獨特的情味。這裡順帶提及《雜歌謠辭》中的《隴上歌》。這是漢族的歌,內容系歌頌為抵禦匈奴劉曜而戰死的陳安。語言樸素,內容渾厚,也是相當出色的作品。“七尺大刀奮如湍,丈八長矛左右盤,十決十蕩無當前”,寫得氣勢飛揚;“西流之水東流河,一去不還奈子何!”顯出無限感慨。
長期的戰亂,致使人民流離失所,甚或轉死溝壑。反映離鄉漂泊之悲,徭役、從徵之苦,也是民歌中常見的內容。
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隴頭歌辭》)
男兒可憐蟲,出門懷死憂。屍喪狄谷中,自骨無人收。(《企喻歌》)
這二首詩都是寫悲苦的情調,前一首蒼涼深切,後一首以嘲弄的口氣發出對死亡的悲嘆,明快豪爽中包含了複雜的情緒,但都不是陷入長嘆短籲、哀哀悽悽,總不失男兒本色。還有一些反映下層民眾貧苦生活的歌,是南北朝文學中少有的。
雨雪霏霏雀勞利,長嘴飽滿短嘴飢。(《雀勞利歌辭》)
快馬常苦瘦,剿兒常苦貧。黃禾起贏馬,有錢始作人。(《幽州馬客吟歌辭》)
這二首短歌,都是以直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