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同初盛唐詩人包括李白自身的創作實踐,根本是不相符的,李白恰恰是集六朝詩歌之大成而翻新出奇的詩人。
①“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二句,或解釋為肯定建安而否定建安以後,但無論全詩的理脈還是這二句詩的語法,都清清楚楚,不可能得出上述結論。
客觀地分析,唐代詩歌的重大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詩人隊伍的擴大和主導力量的改變。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士族社會,詩歌創作,主要產生於宮廷和高階士族這兩個圈子。雖然也出現了一些出身低微的詩人,但他們往往依附於前者,影響也有限。唐代的情況則不同,詩歌的作者群非常廣大,不但帝王和高階官僚參與其中,大量中下級官僚以及普通士人,乃至和尚、道士、妓女等各種身份的有一定文化修養的人們,也都熱情地從事詩歌創作,這是過去歷史上未曾有過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初唐後半階段以後,宮廷文學就逐漸失去了在詩壇上的主導地位,真正有傑出成就、對詩歌創作的潮流產生重大影響的詩人,從初唐四傑、陳子昂,到李白、杜甫,以及李賀、李商隱等人,大都家庭出身並不顯赫,本人的政治地位也並不高。有些著名詩人如王維、白居易,雖然晚年仕宦顯達,但他們在詩歌領域的地位與他們的政治地位沒有直接關係。總體上說,詩歌創作在唐代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這一點對唐詩特點的形成以及創作數量的大幅度增長具有根本性意義①。
①現存唐詩情況,據清人《全唐詩》及今人陳尚君《全唐詩補編》,計有作者3600餘人,詩55000餘首。
第二,與前一條相聯絡,是唐詩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層面的擴充套件。前代詩歌,尤其是南北朝詩歌,一個顯著的缺陷,是與下層社會的生活相脫離,並且有意迴避尖銳的政治矛盾,所表現的內容大抵以個人日常生活的喜怒哀樂為主。而唐代詩人,本身來自於社會的各個階層,並且不少人來自社會的中下層,他們對社會各方面的情況較前人有更深刻的瞭解和體驗,自身的經歷也更為曲折豐富,加上時代的變化,使他們具有干涉社會、干涉政治的信心和勇氣,因此唐詩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層面就顯著擴充套件了。詩人對各種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的觀察與思考,詩人自身不同的人生觀念與人生理想,都在詩歌中充分地表現出來,這就造成唐詩豐富多彩的面貌。
第三,藝術風格與流派的的多樣化。詩歌的審美特徵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受到高度重視,這是中國文學的重大進步。但正如我們已經指出的,自建安時代開始,以曹植為標誌,詩歌的審美趣味日漸偏向於華麗。華麗並沒有什麼不好,包括前人指責南朝詩歌的“綺靡”、“纖巧”等等,也根本不能構成文學的罪名。問題在於:在一個很長的時代中,文學單純以華麗為美(儘管華麗之中也有各種區別),而排斥其他的風格,這必然造成偏狹的藝術趣味,妨害文學的繁榮發展。唐詩從總體上來說,也是注重修辭之美、注重華麗的,這是對前人的繼承。但唐詩就其華麗一面來說,已經多有歧異,摻雜了各種不同的因素在內,富於變化;而且,某些前人不大可能承認為“美”的風格,如險怪、粗獷、詭譎等等,也諸相紛呈,各放異彩,表明唐代詩人對美的理解更為寬廣。人們習慣上把唐詩分成初、盛、中、晚四個階段,在每一階段,都有一些自標一格,不蹈襲前人的傑出詩人出現,他們共同匯聚為唐詩群星璀璨的盛大局面。
第四,詩歌藝術形式的完善。詩歌作為情感的審美表現,是在一定形式中完成的,形式絕不是無足輕重的因素。說到唐詩藝術形式的完善,通常人們容易想到齊梁以來詩歌格律化的過程在唐代得到完成,這當然也很重要。但從總體上和根本意義上說,更重要的一點,表現在唐人比前人更自覺更強烈地意識到詩歌是一種美的構造。在初盛唐的詩論中,有兩個核心的概念:“風骨”和“興象”,它們代表著當時的詩人們普遍的審美追求。“風骨”的概念雖然在南朝文學批評中已經提出,但卻是南朝文學創作中比較缺乏的東西,到了唐代——尤其是盛唐,才得到充分實現。而且唐人所要求的“風骨”,除了原有的內涵——文學作品中的生氣、感染力和語言表現的力度而外,更具有一種與時代相適應的雄渾壯大之美的意味。“興象”的概念則是殷�г凇逗釉烙⒘榧�分惺狀翁岢觶�筇迨侵敢允�說那楦小⑸袼紀成鬮鍔�螄螅�怪�氏治�揮性銜兜囊餼常�禿笫浪�檔摹熬辰紜甭暈�嗨啤�
“風骨”與“興象”,雖不是形式上的概念,由此卻明確體現出把詩作為一種美的構造的意識。因為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