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2 / 4)

小說:中國文學史 作者:世紀史詩

豁若涸流。覽營魂以探賾,頓精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軋軋其若抽。是故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雖茲物之在我,非餘力之所戮。故時撫空懷而自惋,吾未識夫開塞之所由。

靈感之去來,非意志而能控。來則文思泉湧,無往不得,去則筆底粘滯,苦索無獲。作者將這種微妙的現象,描繪得何其生動!

總之,在《文賦》中,我們看到作者很少受傳統文學觀的束縛,對文學的抒情特徵和藝術的美感,給予高度重視。尤其令人讚歎的是,對於文學創作作為一種感性活動而不同於一般思維的特徵,作者提出了深刻的認識,這使人們對文學的特質,有了新的理解。《文賦》的各種論述,給予後代文學批評家以重要的啟發。如《文心雕龍》以“言為文之用心”為寫作的宗旨,就是本於《文賦》。

第二節 劉勰與《文心雕龍》

劉勰(約465—約532)字彥和,東莞莒(今山東莒縣)人,世居京口。少時家貧,曾依隨沙門僧十餘年,因而精通佛典。梁初出仕,做過南康王蕭績的記室,又任太子蕭統的通事舍人,為蕭統所賞愛。後出家,法名慧地。劉勰受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影響都很深。《文心雕龍·序志》篇中說,他在三十多歲時,“夢執丹漆之禮器,隨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夢見一回孔夫子,便興奮得不知如何。作《文心雕龍》,也與他對孔夫子的崇仰有關,有闡明文章之源俱在於經典的意識。

至於佛教,他自幼和和尚住在一起,最終又決意出家,浸染自深。不過在《文心雕龍》中,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偶有佛教語詞。

《文心雕龍》寫成於齊代。就其本來意義說,這是一本寫作指南,而不是文學概論。書名的意思,“文心”謂“為文之用心”,“雕龍”取戰國時騶姡Сび誑詒紜⒈懷莆�暗窳鷬'”典故,指精細如雕龍紋一般進行研討。合起來,“文心雕龍”等於是“文章寫作精義”。討論的物件,是廣義的文章,但偏重於文學。書的本意雖是寫作指導,但立論從文章寫作的一系列基本原則出發,廣泛涉及各種問題,結構嚴謹,論述周詳,具有理論性質。它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是前所未有的。

全書五十篇,分為幾個部分。開始《原道》、《徵聖》、《宗經》、《正緯》、《辨騷》五篇為第一部分,講“文之樞紐”,是全書的總綱。從《明詩》到《書記》二十篇,為第二部分,分述各種文體的源流、特點和寫作應遵循的基本準則。其中又有“文”“筆”之分。自《明詩》至《諧隱》十篇為有韻之文(《雜文》、《諧隱》兩篇文筆相雜),自《史傳》至《書記》十篇為無韻之筆。從《神思》到《總術》為第三部分,統論文章寫作中的各種問題。第二部分以文體為單位,第三部分則打破文體之分,討論一些共同性的東西,經緯交織。《時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五篇為第四部分。這五篇相互之間沒有密切的聯絡,但都是撇開具體的寫作,單獨探討有關文學的某些重大問題。最後《序志》一篇是全書的總序,說明寫作緣起與宗旨。

《文心雕龍》的文學思想是傳統觀念與時代思潮的集合。作者用折衷牽合的方法,構築起完整的理論體系,但內中仍然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矛盾。這一特點,在講“文之樞紐”的開頭五篇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原道》首先說:

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萬品,動植皆文。

……夫以無識之物,鬱然有彩,有心之器,其無文歟?

漢語的“文”字,本有多重涵意。其本義為紋理,引申為美飾、華採,又引申為文章。這裡數義並用,主要是說明:文章生於道,而道是萬物的本源,所以文章具有崇高的價值;天地山川乃至動物的羽革、草木的花葉都是美麗的,證明道有美的顯象,文章也是道的顯象,所以文章的華美是自然現象。這顯然是六朝文學風氣的反映。這裡需說明:六朝文人所說的“自然”,不同於通常所說的“樸素自然”。他們認為華美也是自然的。《文心雕龍·麗辭》甚至說,對偶的辭句猶如人們的手足自然成雙,單行的辭句反而不自然。

應該注意,劉勰這裡所說的“道”與後來唐宋古文家所說的“道”不盡相同。他是指自然的“天道”,而不是指儒家的倫理之道。天道自然,這是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