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也是如此,在自夜及晨的時間流動中,貫穿了遊覽過程與情緒的變化,把寫景、對答、引詩、議論水乳交融地匯為一體,完全擺脫了過去賦體散文呆滯的形式與結構。在蘇軾這一類文章中,表現“意”即作者的感受是最重要的,所以文章結構雷同的情況很少,總是隨“意”變化。
在語言風格方面,蘇軾的散文不像韓愈那樣拗折奇警,也不像歐陽修那樣平易流轉,他更重視透過捕捉意象,透過音聲色彩的組合,來傳達自己的主觀感受,時常點綴著富於表現力的新穎詞彙,句式則是駢散文交雜,長短錯落。如《石鐘山記》中的一節:
至暮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到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宵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
夜深人靜,月照壁暗,山石矗立,棲鳥怪鳴,幾筆之間,便是一個陰森逼人的境界。又如《前赤壁賦》中“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寫出人在浩渺宇宙間茫然不知所之的感受,而“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又以極精煉的文筆,寫出冬日秋江上枯寒荒疏的印象。前面說到蘇軾因受老莊佛禪的影響,常透過無限的宇宙時空框架來體驗人生,觀照自然,這種理性認識其實是很多人都有的;而蘇軾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能找到最佳的語言形式表現他在具體環境中的具體感受。
此外,蘇軾還有一些小品文也是獨具風韻的妙品。晚年的一些作品,尤其言簡意深,內涵豐厚。如《在儋耳書》寫自己初到海南島時環顧四面大海的心境:
覆盆水於地,芥浮於水,蟻附於芥,茫然不知所濟。
少焉水涸,蟻即徑去,見其類,出涕曰:“幾不復與子相見,豈知俯仰之間,有方軌八達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
這篇似莊似諧的短文,在表面的詼諧中有深沉的悲哀,在深沉的悲哀中又有開朗的情懷,使人讀後感慨萬千。又如《記承天寺夜遊》,先以小序交待自己月夜不寐,至承天寺訪張懷民,恰張亦未眠,便一同漫步,正文僅三十來字: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二人者耳。
一幅鮮明澄澈的月夜圖景,一種空渺寂寥的感受,情與景與理化成一片,意味深長。這一類文章對後世小品文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三、蘇軾的詩歌
蘇軾是一位既能廣泛汲取前人之長,又能在多方面開拓新路的詩人。他的詩題材廣闊,幾乎無所不包;各體兼備,尤擅七言古體和律、絕;風格也富於變化。宋詩偏向知性所帶來的一些顯著特點,如散文化、好談論或包蘊道理,好顯示才學等,在蘇軾詩中也有突出的表現,並且也造成某些缺陷,但他畢竟才華橫溢,人生感受極其豐富,能夠更多地發揮其有利的一面,因而在保持宋詩特色的同時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同大多數曾步入宦途的宋代詩人一樣,蘇軾詩中也有若干篇反映民生疾苦和揭露官吏橫暴的作品。其中有些有特殊的政治背景,如《吳中田婦嘆》和《山村五絕》等,是針對王安石變法的流弊而作,前一首中寫道:
霜風來時雨如瀉,把頭出菌鐮生衣。眼枯淚盡雨不盡,忍見黃穗臥青泥!
後面接著寫到由於新法造成“官今要錢不要米”,農家只得將糧食賤賣、甚至賣牛拆屋的慘景。還有一些則屬於傳統的內容,如《魚蠻子》反映賦稅的網羅無所不在,《和孔郎中荊林馬上見寄》因自己所管轄的地區農業欠收而自責“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飢”等等。應該說,這兩類詩都反映了蘇軾作為一個正直的官僚的社會責任感,只不過這些作品在思想和藝術上缺乏顯著的特色。倒是另外有些描寫民間勞動與生活場景的詩,給人以別開生面之感。如《石炭》寫徐州人採煤的熱烈場面,《秧馬歌》讚頌一種新式水田農具的好處,《遊博羅香積寺》設想寺旁的山溪可以用來推動水磨,這些題材都很新穎。在此之前,除李白曾在詩篇中描寫過夜間冶煉的場景外,很少有詩人留意於這一類被視為鄙俗、平凡的生活內容,蘇軾能夠從這裡感受到新的情趣與意味,這既與他關心民間疾苦有關,也與佛禪所謂“平常心是道”的觀念有關。
雖說這些詩寫得有些枯燥,但從詩歌題材的擴充來說,還是有價值的。
在蘇軾的詩歌中,最大量也最為人們喜好的是那些透過描繪日常生活經歷和自然景物來抒發人生情懷的作品。這些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以莊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