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部分(3 / 4)

小說:中國文學史 作者:世紀史詩

,而西昆體較之有精緻含蓄之長;習姚、賈體者每有細碎小巧之弊,而西昆體較之有豐贍開闊之優。而且,西昆詩人的作品也並不如一般批評者所說,完全是內容空泛的,如劉筠、楊億等七名館臣以《漢武》為題的唱酬詩,即是針對真宗妄信符瑞、東封泰山之事,而以漢武故事借古諷今。劉筠一首如下:

漢武高臺切絳河,半涵非霧鬱嵯峨。桑田欲看他年變,匏子先成此日歌。夏鼎幾遷空象物,秦橋未就已沉波。相如作賦徒能諷,卻助飄飄逸氣多。

此詩多用典故,但喻示切實,包涵豐富的內容,並無堆垛之病;語言典麗,組織細密,顯示了較高的藝術技巧。除此以外,他們的詠史詩和交遊贈別之作中,也有寫得比較有意思的。

但李商隱的詩實在很難學。它的表面特徵很強烈,只要有相當的文化素養就能把握,而李商隱那種深刻的思想、熾烈的情感、痛苦的經歷蘊涵於語言所形成的詩歌的張力,卻非常人所能摹仿。《西昆酬唱集》中固然有些佳作,但這些佳作也難以同李商隱的詩相提並論;更何況,他們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為寫詩而寫詩,如楊億在《西昆酬唱集序》中所說:

“歷覽遺編,研味前作,挹其芳潤,發於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劘。”因此,他們詩歌的弊病也就很明顯。譬如說,李商隱用典,主要是借典故所包含的情緒色彩和象徵意蘊,來顯示與烘托一種朦朧迷離的內在心境,而不是作為指示符號,即不是用“故事”替代某一事物,以甲換乙,顯示有學識有材料。西昆詩人卻容易犯這種毛病,像楊億、劉筠、錢惟演的《淚》詩,就只是把古來有關悲哀的故事集中在一起,好像是一堆謎語。又如他們學李商隱詩的絢麗色彩與綺瑰意象,但並非如李商隱那樣是出於表現內在情感的必須,而往往只是停留在外在物象上。如楊億寫《夜宴》,便是用些“綺宴”、“芳罍”、“飛舄”、“珠喉”、“薄雲”、“流雪”之類的辭藻,除了顯示富貴的生活氛圍和高雅的文化素養,再無其他意味,感情是很貧乏的。

在下一階段,西昆體遭主張詩文變革的人們的集中攻擊,這裡面有多方面的原因。一則西昆體確有很大的弊病,而這種詩體出於朝廷館閣詩人之手,在社會中的影響又特別大,所以主張變革文風的人首先要對付它。而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歷史文化方面的因素:西昆體實際上帶有濃厚的貴族趣味,這和宋代社會的特點不相容;西昆體有明顯的娛樂傾向,這和道統文學觀的日漸強化相牴觸。

………………………………………………

第二節 北宋初期的詞

詞這一新興文學體裁,經過晚唐五代以來許多文人的努力,在題材和語言風格上,大體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其間李煜雖有所突破,但只是一個特例,總的看來變化不大。到了北宋初期,詞繼續受到文人士大夫包括最高統治者的喜愛,據說宋太宗“酷愛宮詞中十小調子,……命近臣十人各探一詞撰一詞”(《續湘山野錄》)。不過詞的地位並未因此而提高,它仍然只是文人在樽前花間一觴一詠之際的娛樂性創作,而不是正面向社會表現自己人格、情操、抱負的文學形式,藝術上也沒有什麼突破。

北宋初的詞作者大都是詩人,如王禹偁、潘閬、寇準、錢惟演、林逋等都寫有詞作。也許,他們的精力主要是放在詩歌上,所以留下的詞作數量較少。而詞的風格,往往和各人的詩歌風格有些近似。如錢惟演的詞,也像西昆體詩一樣辭采華麗,注重於外表的雕飾,如《玉樓春》以“錦籜參差朱檻曲,露濯文犀和粉綠。未容濃翠伴桃紅,已許纖枝留鳳宿”寫新竹,真是金碧輝煌,卻實在毫無意趣。而寇準的《踏莎行》: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畫堂人靜雨濛濛,屏山半掩餘香嫋。密約沉沉,離情杳杳,菱花塵滿慵將照。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

結構很精緻,視線從春天的遠景拉回到畫堂的中景,再拉到妝臺的近景,然後又從倚樓人的極目長眺拓開去,構成一個迴環往復的變化,寫出女子相思中的惆悵苦悶。

在這批作者中,王禹偁可以說是胸襟比較開闊的一個,他的《點絳唇》雖說篇幅小,境界卻頗為遠大,是北宋初期詞中的佳作:

雨恨雲愁,江南依舊稱佳麗。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天際徵鴻,遙認行如綴。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欄意!

寫登高臨遠,視界廣大,以此襯托出末句所要表達的人生感慨。而林逋的小詞《相思令》,則是語言樸素,多少儲存了民間曲子的生活氣息:

吳山青,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