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一則當時關於宋江事蹟的民間傳聞已經很盛,二則龔開所錄三十六人,未必與歷史上實有的人物相符。又據同為宋末元初人羅燁的《醉翁談錄》記載,當時已有“石頭孫立”、“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說話名目,顯然是一些分別獨立的水滸故事。《宣和遺事》也有一部分內容涉及水滸故事,從楊志等押解花石綱、楊志賣刀,依次述及晁蓋等智劫生辰綱、宋江私放晁蓋、宋江殺閻婆惜、宋江九天玄女廟受天書、三十六將共反、張叔夜招降、宋江平方臘封節度使等情節,雖然像是簡要的提綱,卻已有了一種系統的面目,像是《水滸傳》的雛形。而元雜劇中也有相當數量的水滸戲,今存劇目就有三十三種,劇本全存的有六種,它們於水滸故事有所發展,其中李逵、宋江、燕青的形象已相當生動了。概要而言,自宋元之際始,水滸故事以說話、戲劇為主要形式,在民間愈演愈盛,它顯然投合了老百姓的心理與愛好。這些故事雖然分別獨立,而相互之間卻有內在的聯絡。《水滸傳》的作者,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創作出了一部傑出的長篇小說。
但《水滸傳》究竟為何人所作,卻有不同的說法。此書最早見於著錄,是明嘉靖時人高儒的《百川書志》,雲:
“《忠義水滸傳》一百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同時人郎瑛《七修類稿》雲:“《三國》、《宋江》二書,乃杭人羅本賞中所編。予意舊必有本,故曰編。《宋江》又曰錢塘施耐庵的本。”二者的說法其實相近。稍後的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和王圻《稗史彙編》都記為羅貫中作。明萬曆時人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則說是武林(杭州)施耐庵所作。據這些記載大致可以判斷:此書當是先由羅貫中將說話、戲劇中的水滸故事綜合、加工而成,故曰“編次”;後由施耐庵對這種本子加以發展、提高。對羅氏原本進行再加工的本子當不止一個,而以施耐庵的本子最好,故稱為“的本”。至於胡應麟說羅貫中是施耐庵的門人(見《少室山房筆叢》),當是因為見到刻本是施氏列名在前面產生的推測。
施耐庵生平不詳,僅知他是元末明初人,曾在錢塘(今浙江杭州)生活。自本世紀二十年代以來,江蘇興化地區陸續發現了一些有關施氏的資料,對其生平有較詳細的說法,然可疑之處頗多。《水滸傳》“施耐庵的本”的完成,大約比《三國演義》要遲二、三十年。
《水滸傳》的版本很複雜。大致可以分為簡本和繁本兩個系統:簡本文字簡略,描寫細節少;繁本描繪細緻生動,文學性較強。這兩個系統的先後問題,研究者有不同看法,但現在認為繁本在先的佔多數,我們也持這種意見。換言之,所謂“簡本”,其實是節本。在繁本系統中,現在所知的最早版本是《忠義水滸傳》一百卷(當即一百回)。另有明嘉靖年間武定侯郭勳所刻行的一百回本,也是較早的刻本,但已經過修改;最明顯的是第七十二回柴進在皇宮內御屏風上所見“大寇”姓名,由原來的宋江、王慶、田虎、方臘變成了宋江、遼國、方臘①,此本在國內已失傳,日本有“無窮會”所藏一種明刻清印本,從其版本特點來看,當是完整儲存了郭本面貌的刊本。至於現存較完整的早期百回本,有天都外臣序本(序作於萬曆己丑即1589年),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說它是郭勳家所傳,以前的研究者頗有因此而認為它是郭本的翻刻本的,其實不確,它的底本可能是郭勳家所藏的未經修改的早期本子。上述百回本在梁山大聚義後,只有平遼和平方臘故事,沒有平田虎、王慶的故事。繁本中還有一種一百二十回本,是袁無涯根據楊定見所提供的本子刻行的,但增入了一般繁本系統所沒有而只有簡本系統才有的平田虎、王慶故事,並作了增飾。書名因此稱為《忠義水滸全傳》。過去多認為這種本子刻於天啟、崇禎年間,其實袁小修在其《遊居柿錄》中已提到它,其刊刻年代當在萬曆四十二年(1614)以前。明末金聖嘆將繁本的《水滸傳》砍去梁山大聚義以後的部分,又把第一回改為楔子,成為七十回本,詐稱是一種“古本”。因為它儲存了原書最精彩的部分,文字也有所改進,遂成為最流行的版本。簡本系統的《水滸傳》也有許多種,現在只作為研究資料來使用,現知較早的本子有明萬曆年間餘象斗的《水滸志傳評林》。
①參見章培恆《關於〈水滸〉的郭勳本與袁無涯本》,載《復旦學報》1991年第三期;王利器《李卓吾評郭勳本〈忠義水滸傳〉之發現》,載《河北師院學報》1994年第三期。
二、《水滸傳》的思想傾向
《水滸傳》通常被評價為一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