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接近真實的人性。如《王冕傳》,寫出一個元末“狂士”的精神面貌,開頭描寫王冕少年讀書情形的一節,頗有情趣: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
又如《鹿皮子墓誌銘》詳細介紹陳樵“屏去傳注,獨取遺經”而自成一家的思想成就,《竹溪逸民傳》寫出一個出世高士的形象,由於作者對不同的人物個效能取一種同情的態度,都寫得較出色。《送東陽馬生序》自述早年在貧寒中求學的艱苦,也很真實動人。
宋濂的散文文辭簡練典雅,少作鋪排渲染。但偶爾有些描寫的片斷,也能寫得相當秀美。各種文體往往各具特點,可以看出變化,不是那麼僵板。總的說來,他的文章風格具有密吻於道德規範的特徵,同時也具有較高的語言修養和純熟的技巧,所以能夠成為明初文學風尚的典範。
對於宋濂來說,非常可悲的是朱元璋根本不承認他是什麼“大儒”,而帶有侮辱性地稱之為“文人”(見《明史·桂彥良傳》)。因為在朱元璋的政治體制中,已不能夠允許有“大儒”——社會的思想指導者存在,皇帝本人就是思想指導者。宋濂最後其實是死於無辜,也反映出明初政治的嚴酷。
曾與宋濂同為《元史》總裁官的王禕,也是一位著名的儒者。他的儒學思想在推崇朱熹的同時,綜合宋儒各學派,有相容幷蓄的長處。對於文學,他的理論觀點和宋濂一樣,要求文章風格與道德內涵一致。如《黃子邕詩集序》所讚美的:
“斥漫衍以為簡,屏華縟以為質,黜奇詭以為平,祛浮靡以為實。”這可以看出明初強調“道統”的文學對散文藝術風格的基本要求。
劉基(1321—1375)字伯溫,青田(今屬浙江)人。元末進士,至正二十年與宋濂同為朱元璋所召,後成為開國功臣,封誠意伯,官至御史中丞。劉基也是一位儒者,他的文學思想與宋濂大致相近。但不同的是:劉基在學術方面涉獵廣泛,個性又慷慨豪邁,所以思想不那麼拘謹,理學家的氣息較少。而且,他的許多詩文作於元末,還沒有受到明初那種高壓環境的壓迫,因此更多體現了傳統儒學中積極的因素,表現出對於社會政治、民生疾苦的關懷,和個人追求事功的慾望。他的散文以短篇寓言著稱。如《賣柑者言》諷刺元末身居廟堂高官“金玉其外,敗絮其內”,《郁離子》中“楚有養狙以為生者”一章提出以“術”欺民而不能以“道”治民者必敗,思想都很尖銳。不過,由於劉基的寓言主要為了藉故事論說政治方面的道理,在文學性方面不是很注重的。
劉基的詩如《買馬詞》、《畦桑詞》、《築城詞》等,以質樸的語言反映社會矛盾,是較好的作品。他的一些抒情之作,則流露出豪傑氣慨,在元末明初的詩歌中較為少見。如《感懷》:
結髮事遠遊,逍遙觀四方。天地一何闊,山川杳茫茫。眾鳥各自飛,喬木空蒼涼。登高見萬里,懷古使心傷。佇立望浮雲,安得凌風翔!
劉基常被當作明初具有代表性的文學家提出。但實際上,他跟隨朱元璋以後,就很少寫出有生氣的作品。
………………………………………………
第三節 臺閣體
約永樂至成化年間形成的“臺閣體”,體現了洪武朝以後一段長時期裡上層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審美意趣,並作為典範而廣泛地影響文壇。其主要人物是“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他們先後都官至大學士,而同時期大多數高階官僚的創作都可以歸屬這一流派。其形式以詩歌為主,散文也可以包容在內。
臺閣體大體與這樣的幾種因素相關聯:一是密切結合官方意識形態即程朱理學,故表現的思想情感“雅正平和”,有濃厚的道學氣;二是反映著上層官僚的生活內容,故應制、唱和之作數量非常之多;三是與當時(特別是永樂之後)政治平靜、人事結構穩定的狀況相對應,表現出陶然悠然的滿足心態(如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稱楊士奇的“太平宰相風度”)。他們要求文起到“施政教,適性情”的功能,內容上要“歌頌聖德,施之詔誥典冊以申命行事”(王直為楊榮《文敏集》所作《序》),在表達一己的感情時,要“適性情之正”,抒寫“愛親忠君之念,咎己自悼之懷”(楊榮《省愆集序》)。總之,這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