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部分(4 / 4)

小說:中國文學史 作者:世紀史詩

或為理窟也者。(李)於鱗始以其學力振之,諸君子堅意倡和,邁往橫厲,齒利氣強,意不能無傲睨。”(《賀天目徐大夫子與轉左方伯序》)這段話頗能說明由唐宋派造成的文學倒退現象,以及李攀龍、王世貞等人的“後七子”重振復古運動的背景和攻擊目標。

“後七子”是一個比較嚴密的文學宗派,其形成情況大致如下:約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由進士出身任職於京師的李攀龍、王世貞相結交討論文學,決定重揭李夢陽、何景明等人文學復古的“旗鼓”。後二年,徐中行、梁有譽、宗臣中進士,與李、王結成詩社,遂有“五子”之稱。後又增謝榛、吳國倫,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後七子”了。以李攀龍為盟主,王世貞為輔弼。但因為謝榛後來與李、王發生衝突,被排除出去,所以他們一般自稱為“六子”。當時另有“後五子”、“廣五子”、“末五子”等,與這一文學集團聲氣相連,所謂“翕張賢豪,吹噓才俊”(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聲勢十分浩大。在他們的掊擊下,“唐宋派”的勢力很快就瓦解了,以致茅坤晚年寫信給徐中行時,只能要求在推崇李、何的同時給唐、王以一定的承認。

李、王在文學上完全繼承了李、何的復古理論,他們認為“文自西京、詩自天寶而下,俱無足觀”(《明史·李攀龍傳》),就是李夢陽的論點的翻版。甚至,他們認為這還不夠,還要更推進一步。如一般復古論者視《史記》、《漢書》為古文的典範,而李攀龍則從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