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部分(4 / 4)

小說:中國文學史 作者:世紀史詩

走向枯寂、瑣碎。在此種狀況下,浙派後期詞人吳錫麒,郭麟等先後試圖透過對浙派傳統理論的變通以求挽轉委頓的態勢,但並未造成很大影響。嘉慶年間,張惠言用經學方式提高詞的身份,別張一幟與浙派對立,它更難以與之相抗衡了。

張惠言(1761—1802)字皋文,號茗柯,江蘇武進(今常州)人,嘉慶四年(1799)進士,官翰林院編修。他是一位經學家,並以詞和散文著名,是當時“常州詞派”和古文中“陽湖派”的首領。有《茗柯文編》、《茗柯詞》,另編有《詞選》,代表他的詞學觀點。其《詞選序》中所述主張,最根本一點是提出詞和詩一樣要講求比興、要有寄託,“要其至者,莫不惻隱盱愉,感物而發,觸類條鬯,各有所歸,非苟為雕琢曼辭而已”。從這一種標準來看,他認為宋亡以後“四百餘年”的詞家,都是“安蔽乖方,迷不知門戶者也”,這當然也包括了風行一時的浙派詞。他是怎樣來指明門戶的呢?

《詞選》共選唐宋詞人四十四家,而序文特加稱許的,在唐為溫庭筠,在宋為張先、蘇軾、秦觀、周邦彥、辛棄疾、姜夔、王沂孫、張炎。這個名單初看很難找到明確的共同點,但張氏自有解說。他最推崇的是溫庭筠,而原因是在他看來溫詞種種美人香草的辭面都只是比興,內中隱有深微的大義(這實際是經今文學的解釋方法)。而宋之八家,都還有缺點,即“不免有一時放浪通脫之言出於其間”,要注意辨別。所以他雖選了蘇、辛,但主要是選其含蘊委婉之作。這樣,張惠言把詞的正格規定為一種透過比興手法表達“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並講究文辭之“深美閎約”的體式。這種帶有經學氣息的詞學理論,看起來似乎可以糾正浙派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