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綺懷》)寫相思之苦,都善於用精美的語辭寫出憂鬱的心緒,令人情為之動而一讀不忘。
黃景仁的詩題材範圍稍窄,但這是他似“東野(孟郊)窮而長吉(李賀)夭”(吳蔚光《兩當軒詩鈔序》)的命運所致。
在他的時代,他終究是最具詩人氣質和才華的,其詩中深層的感染力一直漫滲到現代。
張問陶(1764—1814)字仲冶,號船山,四川遂寧人。乾隆末年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曾官萊州知府。有《船山詩草》。
張問陶論詩力主性情,與袁枚相似,所謂“詩中無我不如刪”(《論文八首》),“寫出此身真閱歷”、“好詩不過近人情”(《論詩十二絕句》)。他的詩作抒發感情也有自由解放的精神,如中國古代詩歌很少對夫婦之間親暱的感情生活作正面的描寫,而張問陶卻對此無所忌諱。《車中贈內》之一寫道:
春衣互覆五更寒,鈴語遙遙夢轉安。一笑車箱穩如屋,閉門終日坐相看。
夫婦間的相互愛憐與愛慕,本只是私生活的內容,但詩人覺得這是美麗而動人的,便坦然地把它寫出來。他並非沒有意識到這和社會的習俗及倫理教條相背,差不多同時寫成的《斑竹塘車中》,先以“車中婦美村婆看,筆底花濃醉墨勻”來誇耀妻子的美麗和自己對這美麗的傾倒,接著便說:“理學傳應無我輩,香奩詩好繼風人。”以自來被鄙薄的香奩詩人的身份鄙薄自以為是的理學家,很明顯地表現出與社會文化傳統相對抗的姿態。
乾隆朝還是清代所謂“全盛”時期,但敏感的文人已經深深地感受到這個時代的沉悶和缺乏生氣,以及個人的創造力所遭受的壓抑。張問陶《蘆溝》詩中寫道:“茫茫閱世無成局,碌碌因人是廢才。往日英雄呼不起,放歌空弔古金臺。”
“無成局”是說社會政治與文化狀態的萎靡,“是廢才”則是自哀和自責。而嚮往自由的精神,常常藉著飛動的意象呈現出來。像《出棧》詩所寫“送險亭邊一回首,萬峰飛舞下陳倉”,《醉後口占》所寫“醉後詩魂欲上天”,都是渴望掙脫束縛的意志的寫照。又像《過黃州》:
蜻蛉一葉獨歸舟,寒浸春衣夜水幽。我似橫江西去鶴,月明如夢過黃州。
也是自由飛翔的意象,雖然意境是寂寞而幽寒的。這種精神的躍動不安,在袁枚詩中還較少看到,而到了龔自珍詩中,則又有更兀傲有力的表現。從袁枚、趙翼到黃景仁、張問陶再到龔自珍,對自我的重視和精神擴張的慾望,確實可以看作是一個連貫發展的過程。
在語言藝術上,張問陶的詩大都寫得清淺靈動,追求“百鍊功純始自然”(《論詩十二絕句》)的境界,與袁枚一脈相承。
乾隆後期至道光初期的詩人,尚有黎簡、洪亮吉、彭兆蓀、舒位、王曇等,不一一介紹。至於最為重要的龔自珍,將在本章之末專立一節,將他的文學思想和詩、詞、文合併來說。
………………………………………………
第二節 清代中期的詞
浙派詞的勢力從清前期延伸到中期,厲鶚繼朱彝尊成為其支柱。厲鶚論詞,曾以畫為譬,“畫家以南宗勝北宗”,而在詞中,辛棄疾、劉克莊諸人為北宗,周邦彥、姜夔諸人為南宗(見《張今涪紅螺詞序》),抑揚分明。其意大抵承自朱彝尊,認為清婉深秀勝於慷慨豪放。他的詞作以紀遊、寫景及詠物為多,音律和文辭都很工煉,選取的意象大抵華美而幽冷。與朱氏有所不同的地方,是他的詞中特多孤寂的情調,這種情緒在尋求宣洩時,會形成自我的擴張,使詞呈現壯奇之趣。如《齊天樂·吳山望隔江霽雪》:
瘦筇如喚登臨去,江平雪晴風小。溼粉樓臺,釅寒城闕,不見春紅吹到。微茫越嶠,但半沍雲根,半銷沙草。為問鷗邊,而今可有晉時棹?清愁幾番自遣,故人稀笑語,相憶多少。寂寂寥寥,朝朝暮暮,吟得梅花俱惱。將花插帽,向第一峰頭,倚空長嘯。忽展斜陽,玉龍天際繞。
另外像寫月夜富春江之遊的《百字令》也有這種特點,“風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頭吹竹”;“隨流飄蕩,白雲還臥深谷”,都描畫出作者出俗的意想。這構成厲詞的一種特色。
浙派詞自厲鶚之後,雖仍保持一定影響,但聲勢已不振。
這主要是因為包括朱彝尊、厲鶚在內的浙派詞人,取材的範圍都比較窄,對於意境的追求也比較單一,他們又喜歡寫詠物詞藉以表現音律與辭藻之長,這些特點本身容易造成內容和風格的重複;在才力不足的詞人手中,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