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部分(2 / 4)

小說:中國文學史 作者:世紀史詩

而觸忤大吏,被罷官,回揚州賣書畫為生,是一位著名的書畫家。有《鄭板橋全集》。

鄭燮出身貧困,得仕進,以做好官為人生志願,服膺儒家的政治理想,但也很嚮慕徐渭、袁枚那樣的自由放達之士,有憤世之心。大致而言,他是一個稍帶狂誕習氣,而思想和性格卻並不敏銳和強烈的正直人士。就像他的書畫,有些“怪”味卻並不放縱,其實還是比較秀雅的,內蘊也比較淺。

他的詩一部分集中反映民生疾苦,如《孤兒行》、《逃荒行》、《姑惡》、《私刑惡》、《悍吏》等,都很具體真切而富於同情心,為一般詩人所少有。尤其《姑惡》篇,寫一個小媳婦受婆婆殘酷折磨的情形,典型地反映了舊中國農村的一種非人道的現象。只是因為作者立意於勸世,所以重敘述而未能深入人物內心,作為詩歌仍不免有缺憾。此外多山水紀遊及題畫之作。作者對這一類詩不很重視,曾自我批評說:“古人以文章經世,吾輩所為,風月花酒而已。”(《後刻詩序》)故所至不遠,大抵語言自然淺切,不喜模擬,是一種優點,但缺少特異的感受和別出一格的創造。律詩尤嫌輕滑不著力,絕句較明快,有些表現出他的性格。如下面一首:

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予告歸裡,畫竹別濰縣紳士民》)

年輩稍晚的詩人中,黃景仁亦曾與袁枚有交往,張問陶的詩曾受到袁枚的讚賞。他們的創作都富於個性和才情,對壓抑人性的封建文化表示了強烈的不滿。在詩歌藝術上,黃景仁的成就更加特出,譽之者稱“乾隆六十年間,論詩者推為第一”(包世臣《齊民四術》)。

黃景仁(1749—1783)字仲則,又字漢鏞,號鹿菲子,江蘇武進人。四歲喪父,因家貧,早年即為謀生奔走四方。曾任武英殿書籤官,後納捐為縣丞,候選時為債家所逼,欲往西安依陝西巡撫畢沅,病死於途中,年僅三十五。有《兩當軒集》。黃景仁多次應試不中,一生潦倒而多病,窮愁困頓的生活實情也就成為其詩歌的主要內容,如“我生萬事多屯蹶,眄到將圓便成闕”(《中秋夜雨》),“全家都在風聲裡,九月衣裳未剪裁”(《都門秋思》),“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別老母》),寫盡寒士的悲酸。但僅以此來看待黃仲則是遠遠不夠的,在他的詩中,還常常表現出對於人格尊嚴的珍視和由此產生的孤傲之情。典型的如《圈虎行》,寫他在北京所見的一次馴虎表演,透過描繪這隻猛獸任人驅使、做出各種貌似威風而實則“媚人”的架式,抒發了在統治力量的威壓下人性被扭曲而失去自然天性的沉痛悲哀,具有呼喚英雄人格迴歸的潛在意義。著名的《雜感》則寫道: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此詩情緒雖比較低落,但那種自視甚高的兀傲,和堅持要在人世間發出自己聲音的固執,仍可以感受到他那種在輾轉不遇的處境下的頑強性格。這一類詩,反映著乾隆時代文學中個體意識的復甦和強化。

黃景仁的詩以七言之作(包括古體和律絕)最能顯現其特有的氣質,風格深受唐詩影響,但又自出機杼。

對古代詩人,黃景仁最推崇李白,自稱“我所師者非公誰”(《太白墓》)。而長期漂泊、困苦勞頓卻又見聞廣博的生活也使他的詩(尤其是七古)“益奇肆,見者以為謫仙人復出也”(洪亮吉《黃君行狀》),特別是那些描寫壯麗飛動的景色以抒發磊落恣放之情的篇什,明顯透出李白詩的風味,又兼有韓愈、李賀詩的成分。如寫錢塘江觀潮:“才見銀山動地來,已將赤岸浮天外。砰巖磓嶽萬穴號,雌呿雄吟六節搖。”

(《觀潮行》)他二十四歲時參加安徽學政朱筠(號笥河)在採石磯太白樓舉行的盛會,即席寫下《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樓醉中作歌》,詩中“是日江上同雲開,天門淡掃雙蛾眉。江從慈母磯邊轉,潮到然犀亭下回”的恣肆而細緻的摹寫和“高會題詩最上頭,姓名未死重山丘。請將詩卷擲江水,定不與江東向流”的舒放而自信的情懷,都讓人明顯感到詩人才華的躍動。據說此詩曾讓與會士子擱筆,人譽之為可與王勃當年在滕王閣作賦相比。

黃景仁的七言律絕能廣採博取而自成一格,語言自然秀逸,意象鮮明而具有獨創性,感情表達得很深細,有晚唐特別是李商隱詩的風味,如《感舊》、《綺懷》等篇。“獨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癸巳除夕偶成》)寫孤寂心情,“似此星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