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部分(1 / 4)

小說:中國文學史 作者:世紀史詩

袁枚的詩歌創作有其顯著特色,但難稱大家。這與他的生活態度有關。他雖然思想敏銳,卻也能與世沉浮,能夠在風流生涯中自得其樂。像《自嘲》所寫的“有官不仕偏尋樂,無子為名又買春。自笑匡時好才調,被天強派作詩人”,令人感到他的痛苦已經自我消解得淡薄了。所以他的詩雖體式多樣,但不以厚重壯大、激情奔放為特色,而以新穎靈巧見長。

如《春日雜詩》:

清明連日雨瀟瀟,看送春痕上鵲巢。明月有情還約我,夜來相見杏花梢。

前兩句寫雨中春色初發,後兩句想象月華融漾在杏花梢的幽豔,而以明月有情、相約觀賞勾連前後,極為巧麗活脫。這種詩看似輕靈,但絕非草率寫成的。另外如“半天涼月色,一笛酒人心”(《夜過借園見主人坐月下吹笛》);“十里煙籠村店小,一枝風壓酒旗偏”(《春橋》);“人家門戶多臨水,兒女生涯總是桑”(《雨過湖州》)等等,都是這樣的名句。

袁枚也有些詩是關涉社會問題的。如《捕蝗曲》、《徵漕嘆》等都表現了士大夫傳統的責任感;而有些諷刺之作,尤能看出他的尖銳的個性:

晴太溫和雨太涼,江南春事費商量。楊花不倚東風勢,怎好漫天獨自狂?(《偶作》)

這首和《紙鳶》、《憎蠅》等詩,均以憎厭的語氣描繪一類人物的醜態:他們全無獨立人格,趨時附勢,卻洋洋自得,甚且不可一世。這種感受在乾嘉時期的文學中有特出的表現,這是值得注意的。

袁枚的性靈說在當時詩壇上引起很大的反響,反對者所在多有,同調者亦復不少。乾隆時代與袁枚並稱“江右三大家”的蔣士銓、趙翼以及鄭燮等人都與袁枚有交往並多少受到他的影響①。

①《清史列傳·鄭燮傳》稱鄭“與袁枚未識面”,誤。袁有詩敘兩人晚年交往事。

趙翼(1727—1814)字雲崧,號甌北,江蘇陽湖(今常州)人。乾隆中期進士,官至貴西兵備道。晚歲辭官,專心著述,尤深於史學,《廿二史札記》、《陔餘叢考》為世所重;

文學方面有《甌北詩鈔》和《甌北詩話》。趙翼論詩與袁枚相近之處,是以創新為最高標準,絕不甘落人後,更不用說模擬。有《論詩》絕句: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不要說見解卓異,即從此詩看作者的精神氣質,亦是傲然不群。

趙翼為詩不主一格,無所不入,個性分明、才情豪放是其長。如《野步》:

峭寒催換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遊。最是秋風管閒事,紅他楓葉白人頭。

雖也有傷秋之意,卻不願寫成悲嘆之辭,在鮮明的色彩中表現出健朗的意氣。

他的另一部分詩好發議論,思想機智而敏銳。如《後園居詩》之三從自己的諛墓之作聯想到史籍的可疑,《閒居讀書》之六從看戲者因所處位置不同而所見各異譬喻讀書的道理,都有能啟發人思考的見解。詠史而感時的《讀史二十一首》更集中表現了這一特點。如第八首論“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兒”故事,與袁枚早年所作《郭巨論》一樣,對封建道德中反人性的東西的加以抨擊,開頭“衰世尚名義,作事多矯激”二句,指出貌善而實惡之事,每因求名而起,下筆峻切。又如第七首:

康成居北海,黃巾拜其門。遠公居廬山,問答到盧循。固由素行高,能使劇盜馴。亦見當時風,法網漏纖鱗。弗以形跡疑,共推德服人。使其遇黠吏,早以通賊論。管汝儒與釋,且試吏威伸。

鄭玄和慧遠先後為“劇盜”所敬重,是史家美談,一般人所想到的是他們能以德服人,如顧炎武《不其山》“為問黃巾滿天下,可能容得鄭康成?”亦取此意並以鄭玄自喻。但趙翼詩中,卻說當法網苛嚴之時,這種事情決不能逃脫“通賊”的罪名,從而對現實加以尖銳的諷刺。這種作品以詩的藝術性來要求自然有所不足,卻頗具思想力量,也表現了作者的個性。

蔣士銓對於詩的見解也與袁枚相近。但他為人拘謹,思想頗為陳腐,雖說作詩技巧較高,卻缺乏趙翼那種洋溢的神采。擅長七言,有一首《看書》生動地描摹出書法的美感,較有特色:

老眼觀書如讀畫,峰巒溪壑太分明。成文波縐循行出,著紙菸雲逐字生。窈窕態宜橫側看,飛凌心許破空行。百回愈見軒昂甚,舉手捫來覺未平。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乾隆初進士,曾為山東範縣、濰縣知縣,有政聲。後因為災民請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