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產物。因此,反封建的鬥爭在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然這已經是後話了。
以上所簡述的這一歷史階段,是封閉的中國社會被迫向世界開放、正面接觸以西方為代表的現代資本主義文明的時期。對中國的知識界來說,這種文明既是新鮮的和先進的,又是同殖民主義侵略及民族恥辱感相伴隨的。接納還是排拒,如何接納以及怎樣處理它與中國固有文明的關係,當時對這些問題形成了激烈的爭論。大要而言,對於西方文化的態度,在這一時期經歷了以下幾個重要階段:
第一是“道器論”的階段。無論是被譽為首先睜開眼睛看世界的林則徐、魏源等先驅者,還是道光皇帝,他們所關注的只是先進的西方技術,認為西方所憑藉的只是這種技術性的“器”,而根本還沒有考慮到產生這種技術的社會體制和文化思想,即所謂“道”的問題。他們認為只須“師夷之長技”,招“西洋工匠”和“西洋柁師”,選精工巧匠而習之,便可以達到強國的目的(見魏源《海國圖志·籌海篇》)。但即便是這樣的見解,也遭到保守派的反對。
第二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變法論”階段,這是以曾國藩、張之洞為首的洋務派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