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哭求天地,表示自己願代王氏死。到了王氏提出一旦自己死去她可以扶為正室時,“趙氏忙叫請爺進來,把奶奶的話說了”,只一句,便寫透了趙氏的內心。當然,這也是她在卑賤的地位上的苦苦掙扎。
《儒林外史》的語言是一種高度純熟的白話文,寫得簡練、準確、生動、傳神,極少有累贅的成分,也極少有程式化的套語。如第二回寫周進的出場:
頭戴一頂舊氈帽,身穿元色綢舊直裰,那右邊袖子同後邊坐處都破了,腳下一雙舊大紅綢鞋,黑瘦麵皮,花白鬍子。
簡單的幾筆,就把一個窮老塾師的神情面目勾勒出來。像“舊氈帽”表明他還不是秀才,“右邊袖子”先破,表明他經常伏案寫字,這些都是用筆極細的地方。而這種例子在小說中是隨處可見的。白話寫到如此精煉,已經完全可以同歷史悠久的文言文媲美了。
《儒林外史》當然也有一些不理想的地方。如果與稍後的《紅樓夢》相比,論結構之宏大完整、人物之型別眾多,它都顯然不如《紅樓夢》。但《紅樓夢》還是有較多的“古典”氣息(如它的以神話為象徵的哲理內涵、詩詞歌賦的運用,以及寶黛愛情故事的詩化成分等),《儒林外史》樸素、平實而深刻的藝術風格,則更接近於現代小說。魯迅小說中一些簡潔的描寫和冷峻的筆調,可以看出與《儒林外史》的關係。就這一點而言,它在中國文學史上是有特殊地位的。
………………………………………………
第二節 曹雪芹與《紅樓夢》
乾隆中期,一部未寫完的小說《石頭記》(後稱《紅樓夢》)的抄本開始出現在北京的廟市上,並很快傳抄到全國各地,甚至流佈海外。到嘉慶初年,已經出現“遍於海內,家家喜聞,處處爭購”的盛況(夢痴學人《夢痴說夢》),以至有“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是枉然”的說法(得輿《京都竹枝詞》)。這一部以個人和家族的歷史為背景的長篇小說,不僅以其藝術上的精緻完美達到了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而且以其深刻的人生悲哀,打動被莫名的傷感所籠罩著的世人的內心。
一、《紅樓夢》的作者及成書過程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名霑,字夢阮,“雪芹”是他的別號,又號芹圃、芹溪。約生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卒於乾隆二十七年(1763)除夕或次年除夕。曹家的祖上本是漢人,約於明永樂年間遷到遼東,後被編入滿洲正白旗。清初時他的高祖曹振彥隨清兵入關,立有軍功,曹家成為專為宮廷服務的內務府人員,家族開始發達起來。他的曾祖曹璽的妻子當過康熙的保姆,而祖父曹寅小時也作過康熙的伴讀。
由於這種特殊的關係,康熙登基後,曹家得到格外的恩寵。康熙二年(1763),暫璽授江寧織造,此後曹寅及伯父曹顒、父親曹�襲任此職,前後達六十餘年。江寧織造名義上只是一個為宮廷採辦織物和日常用品的小官,但實際上則是康熙派駐江南、督察軍政民情的私人心腹,康熙六次南巡,其中四次由曹寅接駕,並以江寧織造府為行宮;同時江寧織造還控制著江南的絲織業,從中獲取極大的利益。曹雪芹就是在這種繁盛榮華的家境中度過了他到十三歲為止的少年時代。
康熙死後,曹家的境況發生了急劇變化。經過激烈的宮廷鬥爭才獲得皇位的雍正,急於鞏固自己的地位,這也包括肅清其父親的內外親信。雍正五年(1727),曹�以解送織物進京時“苛索繁費,苦累驛站”、“織造款項虧空甚多”等罪名被革職,家產也被抄沒(見“雍正五年上諭”),全家遷回北京。最初,曹家還蒙恩稍稍留下些房產田地,後於乾隆初年又發生一次詳情不明的變故,遂徹底敗落,子弟們淪落到社會底層。
曹雪芹本人的情況現在瞭解得還很少,只能從他的好友敦誠、敦敏和張宜泉等人留下的不多的詩中以及其他很少的零散材料中探知些許。回京後,曹雪芹曾在一所宗族學堂“右翼宗學”裡當過掌管文墨的雜差,地位卑下,境遇潦倒,常常要靠賣畫才能維持生活。但作為一個經歷過富貴繁華而又才氣橫溢的人,他很難放下自己的尊嚴;他的個性豪爽曠放,朋友們比之為示俗人以白眼的阮籍。他的一生的最後十幾年,流落到北京西郊的一個小山村(《紅樓夢》就是在那裡寫成的),生活更加困頓,已經到了“舉家食粥酒常賒”(敦誠《贈曹芹圃》)的地步。乾隆二十六年(1762)秋,愛子夭亡,不久,他也傷感謝世,留下一個新娶不久的繼妻和一部未完成的書稿。敦誠《挽曹雪芹》詩以“孤兒渺漠魂應逐,新婦飄零目豈瞑”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