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謁奼悖�瞧洳蛔恪�
紀昀(1724—1805)字曉嵐,直隸獻縣(今屬河北)人,乾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又曾任《四庫全書》總纂官,是一位地位高而知識廣博的學者。他的《閱微草堂筆記》共二十四卷,包括《灤陽消夏錄》、《如是我聞》、《槐西雜誌》、《姑妄聽之》、《灤陽續錄》五種,共約一千二百則,是舊時非常流行、受到文人普遍重視的筆記小說。
在小說觀念上,紀昀以保守的態度維護古代筆記小說的傳統,反對像蒲松齡那樣多用虛構想象和摹繪手法(盛時彥《姑妄聽之》跋轉述)。所以,從現代小說的標準來看,《閱微草堂筆記》的文學意味遠不如《聊齋志異》。從筆記小說的傳統來看,卻仍不失為佳作。
內容廣博、無所不涉,是《閱微草堂筆記》的顯著特點,這使它具有較強的知識性和趣味性。在思想傾向上,此書“大旨要歸於醇正,欲使人知所勸懲”(盛時彥序),具有“正統”的立場。但紀昀畢竟是一位博達的學者,其思想具有一定的寬容性,在“理”與“欲”的矛盾中,他反對完全不近人情的偏執態度,對“道學家”的苛刻、虛偽每每加以譏刺。
他寫鬼神之事,大都反映出世態人情;託狐鬼以抒己見,也往往機智有趣。如《如是我聞》卷三有一則故事寫一因私情懷孕的女子向某醫者求購墮胎藥不得,後生子被扼殺,自身也被逼自縊。此女為鬼,向冥官告醫者殺人,說他本可“破一無知之血塊,而全一待盡之命”,結果“欲全一命,反戕兩命”,而冥官也指責醫者不該“固執一理”。又《灤陽消夏錄》卷四有一則故事寫兩個“以道學自任”的塾師聚徒講學,高談性理,“嚴詞正色”,忽有紙片吹落臺階下,生徒拾起一看,原來是兩位塾師謀奪寡婦田產而“往來密商”的信札。這種議論以及對偽道學的揭露出自一位高官兼正統學者,頗為難得,也反映了乾隆時代知識界的思想狀況。另外有些故事以同情態度寫小兒女的痴情,也有動人之處。《閱微草堂筆記》的文字好,也是它受人喜愛的一大原因。其敘事尚質黜華,不加雕飾,從容有致,魯迅贊為“雍容淡雅,天趣盎然”(《中國小說史略》)。
《閱微草堂筆記》因其固有的長處,加上作者地位的關係,在社會上盛行一時。但筆記體終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小說,對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等因素幾乎是不加考慮的。文言小說向筆記體靠攏,就文學意義來說毋寧是一種後退。此後直到清代後期,仍然產生了一定數量的文言短篇小說,大抵兼受《聊齋志異》和《閱微草堂筆記》影響。但總的說來,這些小說中追仿《聊齋志異》的,其描摹人物情態的成分業已減少;
近於《閱微草堂筆記》的,則識見和文字又很難與之相比。至此,中國古代的文言短篇小說可以說已告式微了。
清中期擬話本形式的白話短篇小說,較著名的有題“聖水艾衲居士編”的《豆棚閒話》和杜綱的《娛目醒心編》。
《豆棚閒話》十二卷十二則,以在豆棚下談話為線索,聯結十二個故事,多以歷史故事為題材,借題發揮,諷刺世情。《娛目醒心編》十六卷三十九回,如書名所示,是有意把娛樂和倫理說教結合在一起的,在描寫人情世態的同時,多宣揚因果報應和忠孝節義的思想。這兩種短篇小說集的語言都比較流利,但人物故事及思想情趣均缺乏新鮮感,比之李漁的小說尚覺不如。
………………………………………………
第六章 彈詞、鼓詞與民歌
第一節 彈詞與鼓詞
彈詞與鼓詞都是清代民間很流行的兼有說唱的曲藝形式,其大概的區別在於:彈詞主要流行於南方,用琵琶、三絃伴奏;鼓詞主要流行於北方,用鼓、板擊節、用三絃伴奏,也有更簡便的,由藝人自彈三絃說唱,或稱“弦子詞”。
關於彈詞和鼓詞的淵源眾說紛紜,這是因為民間對各種曲藝的稱呼並不嚴格,其傳承、轉變的情況也缺乏清楚的記載。大致而言,在說唱藝術方面唐有變文,宋有陶真,元明有詞話,彈詞和鼓詞便是從這一系列中脫化而成。而且彈詞和鼓詞本身,其最初的區分也不很嚴格,大約到了乾隆中期以後,彈詞主要流行於江浙一帶,地域文化的特徵愈來愈明顯,於是和北方的鼓詞形成明確的分野。
“彈詞”的名稱,最早在金代可以看到有近似的用法,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別稱《西廂記搊彈詞》。雖然“搊彈詞”即諸宮調與後來所說彈詞並不是一回事,但同樣作為說唱文學形式,兩者還是有相似和相關聯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