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2 / 4)

小說:中國文學史 作者:世紀史詩

向的內容。以歷史的眼光看,應當注意到這是在壓抑人性的統治思想瓦解過程中產生的進步現象。

適應於抒發情感的需要,文學形式也在發生變化。辭賦領域內,大賦的創作趨向衰微,抒情小賦不斷興起,顯示取代大賦成為辭賦文學主流的趨勢。詩歌領域內,五言詩經過長期的發展,在東漢後期迎來了成熟與豐收。這個過程,樂府民歌與文人創作大體是同步的。以《古詩十九首》為代表,東漢後期的文人五言詩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東漢中後期文人身份的變化也值得注意。我們說過:西漢中期的文人,主要是宮廷文學侍從;西漢後期、東漢前期的文人,主要是學者兼官僚的型別。但這一類學者兼官僚,大都與最高統治集團比較接近並較多受他們的控制與支配,因而多少具有御用文人的色彩。而東漢中後期的文人,有些是平民身份的“士”,有些是普通的學者和官僚。就此而言,這也開了後來中國文人以平民、普通學者與官僚為主體的先河。文人身份的這一變化,使他們較之前代文人更有可能進行獨立思考和表述個人見解,無疑也有助於推動文學的抒情化與批判化傾向。

第一節 批判性的政論散文

自東漢中期王符寫作《潛夫論》,到東漢後期,又出現仲長統的《昌言》、崔寔的《政論》、荀悅的《申鑑》等著作,形成漢代第三代政論散文。這些著作既不像西漢前期以賈誼等人為代表的第一代政論散文,奇Qisuu。com書以總結歷史教訓、提供治政方案為中心命題,也不像西漢後期以谷永等人為代表的第二代政論散文,從天人感應、陰陽災異來推論政治的得失,而是具有尖銳的批判性。它們可以說繼承了桓譚、王充等人散文的理性精神和批判精神,但又已把批判的物件從迷信思想轉向更具體更廣泛的社會現實問題。在風格方面,它們繼承了漢代散文一直在發展著的駢偶化傳統,文章更為整齊工麗。王符位元組信,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人,終身不仕,以“潛夫”自號。《後漢書》本傳說他出身寒門,且為人耿介,不同於俗,遂不能得到當途者的薦引,又說他:“志意蘊憤,乃隱居著書三十餘篇,以議當時失得,不欲彰顯其名,故號曰《潛夫論》。其指訐時短、討敗�鍇椋�鬩怨奐�筆閉�紜薄!肚狽蚵邸返吶�校�婕岸�褐釁詰惱�巍⒕�隆⒕�謾⑽幕�雀韝齜矯媯�紜陡〕奩�放�辛說筆薄熬┦�篤蕁鋇納菝抑�紓�岡鷀�恰耙路��跡�滌唄�冢�莨�踔啤保�扒羆�雒遙��囁溥濉保�耙擊現��眩�浦丈碇�怠薄S秩紓�凇堵廴倨�分校�醴��辛說筆鋇拿歐е貧齲�淥翟凇堵酆狻分型醭湟丫�從沉撕雷搴拖缸逯����攪送醴��懦浞值贗嘎凍穌庖壞筆鄙緇嶠準侗浠�南�ⅰ4送猓�凇肚狽蚵邸分校�醴�貢澩鍃慫�雜諶誦緣囊恍┬碌乃伎跡�紜妒湍啞�匪擔�

且夫一國盡亂,無有安身。《詩》雲:“莫肯念亂,誰無父母?”言將皆為害,然有親者憂將深也。是故賢人君子,既憂民,亦為身作,……仁者兼護人家者,且自為也。

王符用為他人兼為自身來解釋“仁者”之心,雖不是什麼新穎的思想,但在當時,卻是對於統治學說中關於抽象道德的美妙大言的一種挑戰,並且也與東漢中期文人的個體意識的萌芽有關。《潛夫論》的文風不像《論衡》那麼平易明快,而是更加富於駢儷色彩,如《交際篇》如下一節,即用兩組非常工整的對偶句構成:

夫與富貴交者,上有稱譽之用,下有貨財之益;與貧賤交者,大有賑貸之費,小有假借之損。今使官人雖兼桀、蹠之惡,苟結駟而過士,士猶以為榮而歸焉,況其實有益者乎?使處子雖包顏、閔之賢,苟被褐而造門,人猶以為辱而恐其復來,況其實有損者乎?

東漢後期產生了更多的、批判性更強的政論文,其代表作家有仲長統。仲長統(180—220)字公理,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據《後漢書》本傳說,他為人“倜儻,敢直言,不矜小節,默語無常,時人或謂之狂生”,可見是一個頗有個性的人物;又說他“每論說古今時俗行事,恆發憤嘆息,因著論名曰《昌言》,凡三十四篇,十餘萬言”。《昌言》全書已佚,僅《後漢書》本傳等載有部分篇章。仲長統實際是生活於漢王朝已名存實亡、社會大動亂的建安年間(公元196為建安元年,他當時十七歲),所以他的思想更為解放,言辭也更為鋒利。從《昌言》殘存的篇章來看,仲長統或批判圖讖迷信,或批判社會風氣,或批判外戚宦官,或批判門閥制度,其鋒芒幾乎遍及社會現實的各個方面。他的文章駢儷色彩很濃,具有工麗整齊的特色。《理亂篇》的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