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的內心狀態。
第四節 《九歌》、《招魂》及《天問》
《九歌》、《招魂》、《天問》三部作品,都不直接涉及屈原本人的生活經歷。前二種與楚地的神話傳說、民間習俗有密切關係,後一種卻是對神話傳說和社會歷史的質疑。但這三部作品,又從各方面曲折地反映了屈原的個性和思想情感,同時也是研究楚文化的基本材料。
《九歌》的名稱,見於《左傳》、《離騷》、《天問》和《山海經》,可見這是一種古老而著名的樂曲。“九”表示由多篇歌辭組成,不代表實際篇數。屈原的《九歌》共十一篇,是一組祭神所用的樂歌。一般認為,這是屈原根據民間的祭神樂歌改寫而成的,既洋溢著古老的神話色彩,又表現著詩人對人生的某種感受。
十一篇中,前十篇各祭一神,末篇《禮魂》,則是前十篇通用的送神曲。所祭神靈,可以分為三種型別:
(1)天神:東皇太一(天神中最尊貴者,即天帝)、雲中君(雲神)、大司命(主管壽命的神)、少司命(主管子嗣的神)、東君(太陽神)。
(2)地祇:湘君和湘夫人(湘水之神)、河伯(黃河之神)、山鬼(山神)。
(3)人鬼:國殤(戰亡將士之魂)。
《詩經》中的祭祀樂歌,都是莊重而顯得板滯的;人與神之間,相隔遙遠。《九歌》則不同。它用富麗的語言,描繪出盛大的、活潑而親切的祭禮場面。神靈由巫師扮演,周圍的人群伴隨他(她)或歌或舞,在敬神娛神的同時,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