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3 / 4)

小說:中國文學史 作者:世紀史詩

區別,楚辭較之《詩經》,已有顯著的進步。因之,它對後來文學的影響,更在《詩經》之上。

第六節 宋玉等其他楚辭作家

一般說來,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極少是單獨出現在世間的。同樣,我們也不應把創造楚辭的功績,完全歸於屈原一人。不僅楚國民間文學的基礎非常重要,而且,部分歸於屈原名下的詩篇究竟是否屈原所作,畢竟還是有爭論的。只不過對屈原同時代人的情況,已經無從探知。屈原以後的楚辭作家,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的結尾處提到:“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而終莫敢直諫。”①這一段話很簡略,我們只能據此知道宋玉等三人時代在屈原之後,都曾擔任某種官職(否則無所謂“諫”),都在文學方面學習屈原,但都不具有屈原那種大膽批評政治的勇氣。

……………………

①“好辭而以賦見稱”一句中,“辭”指廣義的有文采的文章,“賦”是漢人對楚辭的通用名稱。不少人據此句提出:司馬遷已有區分楚辭與“賦”的意思,是錯解的。《史記·屈原列傳》在這以後明明說:屈原“作《懷沙》之賦”。且假令此處有區別之意,司馬遷又何以知道“以賦見稱”的宋玉等人所愛好的卻不是“賦”而是“辭”?邏輯上無法說通。

三人中,唐勒無作品存世①;關於景差,王逸《楚辭章句》在《大招》一篇下先標為屈原作,又說“或言景差”。作者既無法肯定,《大招》又非出色之作,可存而不論。提及他們,只是說明除屈原外,楚國確有一群楚辭作家。但可以具體評述的,只是宋玉一人。

宋玉的生平情況,其他晚出的書籍也有記載,但未必可靠。他的作品,《漢書·藝文志》著錄為十六篇,《隋書·經籍志》著錄有《宋玉集》三卷,均無篇名。王逸《楚辭章句》中有《九辯》、《招魂》兩篇;《文選》有《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共五篇②。以上,《招魂》已基本斷定為屈原作品;《文選》中五篇,都是文學史上的名作,但究竟是否宋玉所作,尚有爭議,而且持否定意見者居多,所以我們也存而不論。因此可以具體評述的,又只有《九辯》一篇。

……………………

①勒”為篇題的殘簡,有些研究者認為是唐勒賦,但根據不足。

②另外,《古文苑》中六篇,明代《廣文選》中三篇,顯系偽託,故不一一提及。

《九辯》之名,來源甚古。《離騷》、《天問》、《山海經》中,都將它與《九歌》相提並論,說是夏啟時的樂曲,實際應該是楚地的古歌吧。宋玉之作,當是沿用舊題;從篇幅之長和語言的散文化來看,當也是“不歌而誦”的了。

《九辯》的主旨,王逸說是宋玉為悲悼其師屈原而作。謂屈原是宋玉之師,並無根據,其說與作品的實際情況也不相符。就作品本身來看,《九辯》是借悲秋抒發“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感慨,塑造出一個坎坷不遇、憔悴自憐的才士形象。篇中也有對楚國腐朽政治情狀的揭露批判,如“謂騏驥兮安歸?謂鳳凰兮安棲?變古易俗兮世衰,今之相者兮舉肥。”但並沒有屈原那樣深廣的憂憤和追求理想的巨大熱情;篇中也有個人失意的不滿,但並沒有屈原那樣高傲的自信和不屈的對抗精神,反而以清高為掩飾,屈服於社會勢力的壓迫:“處濁世而顯榮兮,非餘心之所樂;與其無義而有名兮,寧處窮而守高。”當然,我們可以推想,宋玉恐怕不像屈原那樣具有與王室同宗的貴族血統,在顯赫的政治地位上經歷人生劇變,他很可能像習鑿齒《襄陽耆舊錄》所說的那樣,只是楚國的一名“小臣”,因此心態便與屈原不同。不管怎麼說,《九辯》的哀愁,主要是一種狹小的、壓抑的哀愁,基調是“惆悵兮而私自憐”。他的文才,他的懷才不遇的遭遇和牢騷,乃至他的見秋景而生哀的抒情模式,都吸引了後世在專制勢力壓迫下無力反抗而標榜清高、自惜自憐的文人,寫出許多傷春悲秋的文賦詩詞。

宋玉的創作明顯受屈原的影響。《九辯》中直接襲用或間接採用《離騷》、《哀郢》等作品中成句的地方,共有十餘處;

複述屈原論調,模仿屈原語氣的地方更多。但絕不是說,《九辯》只是一篇模仿之作,它有自身顯著的特色。論感覺的細緻、語言的精巧,還在屈原作品之上。開頭一段,尤為突出: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憯悽增欷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