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3 / 4)

小說:中國文學史 作者:世紀史詩

述,可謂褒貶分明。書中不少地方揭示了統治階級中某些人物暴虐淫侈的行為,也表彰了許多忠於職守、正直和具有遠見的政治家。總體上說,作者要求擔負有領導國家責任的統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慾,而要從整個統治集團和他們所擁有的國家的長遠利益考慮問題,這些地方都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

但是,試圖用簡截鮮明的道德觀念評價複雜的歷史,難免要遇到麻煩。最明顯的,對於各國間頻繁的戰爭,作者總是要首先辨明雙方在道義上的曲直是非,並將此同勝負結果直接聯絡起來,企圖說明正義之師必勝的道理。然而事實上,當時的戰爭多是因各國間爭奪土地與人口而發生的,如果一定要以簡單的儒家道德標準衡量,只能如孟子所說“春秋無義戰”;且一場具體戰爭的勝負,也很難歸結於道義上的原因。

因而作者勉強作出的評述,常顯得迂腐可笑。如晉楚城濮之戰,晉文公為誘敵深入,助長敵方的驕傲懈惰之氣,故意“退避三舍”,這本是一項巧計;書中卻指責楚軍統帥子玉步步進逼作為國君的晉文公,是“君退臣犯,曲在彼矣”,故不能不失敗。這不但毫無道理,亦不能適用於其他類似的情況。

《左傳》雖不是文學著作,但從廣義上看,仍應該說是中國第一部大規模的敘事性作品。比較以前任何一種著作,它的敘事能力表現出驚人的發展。許多頭緒紛雜、變化多端的歷史大事件,都能處理得有條不紊,繁而不亂。其中關於戰爭的描寫,尤其為後人稱道。寫得最為出色的,便是春秋時代著名的五大戰役。作者善於將每一戰役都放在大國爭霸的背景下展開,對於戰爭的遠因近因,各國關係的組合變化,戰前策劃,交鋒過程,戰爭影響,以簡練而不乏文采的文筆一一交代清楚。這種敘事能力,無論對後來的歷史著作還是文學著作,都是具有極重要意義的。

《左傳》所記外文辭令也很精彩。這一類文字照理應該有原始的官方記錄作為依據,但必然也經過作者的重新處理,才能顯得如此精煉、嚴密而有力。與《尚書》乃至《國語》所記言辭相比,差別是很明顯的。最突出的例子,要數“燭之武退秦師”一節。整篇說辭不到二百字,卻抓住秦國企圖向東發展而受到晉國阻遏的處境,剖析在秦、晉、鄭三國關係中,秦唯有保全鄭國作為在中原的基地,才能獲得最大利益,於是輕而易舉地瓦解了秦晉兩大國的聯盟,挽救了已經必亡無疑的鄭國,至今讀來,仍是無懈可擊。這是世界外交史上運用地緣政治學的一個很早的傑出範例。

從文學上看,《左傳》最值得注意的地方,還在於它記敘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時,不完全從史學價值考慮,而是常常注意到故事的生動有趣,常常以較為細緻生動的情節,表現人物的形象。這些都是顯著的文學因素。

一般說來,史籍記載中,愈是細緻生動的情節,其可信程度愈低。因為這一類細節,作為歷史材料的價值不大,在發生的當時或稍後,也不大可能被如實地記載下來。尤其所謂“床笫之私”、“密室之謀”,更不可能是實錄。由此我們可以推想:《左傳》作者所依據的材料,雖主要出於史官記錄,但也有不少原來就是社會上以各種方式流傳著的歷史故事,其中已經包含了若干虛擬的成分;在完成這部著作的過程中,作者又根據自己對歷史的懸想、揣摩,新增了不少內容。當然,這種虛擬和揣摩,不同於小說、戲劇的虛構,它是完全依附於歷史的,是為了更好地表現歷史,並表現作者的歷史觀念。但不能夠說,這裡就沒有追求一種“故事趣味”以滿足作者自身和讀者的搜奇心理的潛在意識。

舉例來說,在《秦晉郩之戰》中,作者選擇了蹇叔哭師、弦高犒師、文嬴釋囚、秦伯悔過幾個小故事,把這一歷史事件的曲折經過,有聲有色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晉公子重耳之亡》所選擇的故事,尤其富於戲劇性:過衛乞食於野人,在齊貪戀安樂而被姜氏與隨從灌醉強行帶走,過曹時曹共公窺其裸浴,至楚與楚王論晉楚未來關係,在秦得罪懷嬴而自囚請罪……,把重耳十幾年流亡過程寫得跌宕起伏,饒有趣味。重耳之亡,大概原來就是很有名的故事,所以流傳過程中,留下不少有趣的內容,而作者的取捨,又偏向於這一方面。在這些故事情節中,我們大致可以看出重耳的性格,既有貪圖安樂、高傲任性的一面,也有胸懷遠大、善於自我剋制的一面。而且在流亡過程中,他作為政治家的氣質也逐漸成熟。有些細節,是寫得頗為傳神的,如:

秦伯納妾五人,懷嬴與焉。奉匜沃盥,既而揮之。怒曰:“秦晉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懼,降服而囚。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