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首先出現,也可能首先在某個地方出現,但必定是經過中央樂府機構的採納,才能散播到全國去。
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使漢代文人具有宏大的視野,因而產生宏大的作品,這也是漢代文學值得注意的特點。像司馬遷那種在全國範圍內的漫遊,頗有一種象徵意味。他所面對的,不是彼此對立的許多諸侯國,而是一個廣闊而完整的世界。這個世界必須從巨大的時空意識出發,才能給以完整的描述,於是就孕育了規模空前、包羅永珍的《史記》。《史記》在今天看來,是一部從“五帝”到漢武帝時代的中國通史,但在當時人的意識中,實際是一部人類史、世界史。作者已經把他能夠認識到的全部時空內容包舉無遺。當我們跟隨司馬遷在當時人心目中的全世界的上下幾千年歷史上漫遊,觀察從帝王至平民的社會各階層人物的喜怒哀樂時,我們也不能不被那廣闊的歷史場景和深邃的歷史意識所震撼。固然,中國後來的歷史大部分是統一的,某些朝代的版圖比漢代還大,但後人已經缺乏漢代人那種第一次征服世界的新鮮感和恢宏氣度(短暫的秦王朝,只能視為漢王朝的前奏)。“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報任安書》),這樣的宏願,必須司馬遷這樣的天才方能實現。但其中所包含的巨大時空意識,卻又是時代的產物。所以,漢賦雖然在今天看來頗覺板滯,手法也似乎幼稚,但那種“苞括宇宙,總覽人物”的氣魄,那種上下左右、東西南北地觀覽世界的目光,那種用盡一切辭彙陳述林林總總的事物、形形色色的景象的慾望,卻正是與《史記》同樣的時代意識的產物。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漢代出現了許多新的文學樣式,為後世文學奠定了重要基礎。以前我們說過,先秦文學作為中國文學的源頭,其影響極其深遠,這是毫無疑義的。但後世通行的各種具有特殊語言形態和特殊寫作要求的文體,基本上不是在先秦成立的。四言詩和典型的“騷體”,在後世一直有人寫,但並不通行。諸子散文、歷史散文,是自由的格式。而上面所說的那一類文體,有很多產生於漢代。就這一點而言,漢代文學也是值得注意的。
漢代形成了五言詩,並於東漢中後期開始在文人中流行。這種詩體在魏晉南北朝文學中佔據了主導地位,唐以後又與七言詩並列,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基本樣式。並且,七言詩也是在漢代就開始孕育,只是尚未成熟。
漢代在楚辭的基礎上吸收先秦其他文學的成分,形成了新型的辭賦。此後直到清末,儘管發生過許多變化,如有大賦、小賦、駢賦、律賦等,但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始終存在;其語言整飭華麗及重鋪陳的特徵,大體也是貫穿始終。漢代辭賦中的還有一些特殊分支,如“七”體、答難、詼諧嘲戲文等,也常被當作單獨的文體看待。因為它們在寫作上具有不同於一般辭賦的要求。
在辭賦的推動下,漢代還出現了各種四言韻文樣式,如頌、連珠、贊、箴、銘、碑銘、弔文、哀辭、誄等,在後代大都仍屬於流行的文體,產生過大量的作品。
對漢代以政論為主的實用性散文,考慮到早期文學的特殊情況和它對後代文學發展的廣泛影響,我們仍將它作為文學史的一部分來介紹。由於漢代文人將在辭賦中磨鍊成的修辭技巧運用於散文,推進了散文的修辭化,到東漢後期,已經出現駢偶相當工整的文章。及至魏晉,正式發展為駢文。這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為精緻的美文形式,從魏晉到唐代風靡了數百年。後來雖說遭到唐宋古文運動的打擊,但它在文學史上的價值,終究是不可否認的。
近人劉師培說:“文章各體,至東漢而大備。”(《中國中古文學史》)指出了漢代文學這方面的成就。應該注意到,文體的發展,本身也是文學史發展的重要內涵。
**** **** ****
第二編 秦漢文學
**** **** ****
概說
中華民族的凝聚融合,在和平的經濟文化交流和血與火的戰爭兼併雙重力量的作用下,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公元前二二一年,以秦最終滅齊為界,實現了中國的大統一,建立起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王朝。雖然這個王朝只存在了十餘年,但它的歷史事業和政治制度,卻由取而代之的漢王朝繼承下來;雖然西漢初一度出現諸侯勢力膨脹的苗頭,但歷史的大潮已無可逆轉,到漢武帝時期,中央集權制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鞏固。西漢、東漢總共四百多年的統治,在多方面奠定了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的基礎。統一的封建專制王朝,需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