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權力,凌駕於朝官之上,有時甚至控制皇帝。這些不僅破壞了封建國家機器有規則的運轉,而且大大侵害了士人的利益。隨著士人階層的壯大,特別是豪門士族力量的壯大,士人的集團意識日益強烈。他們要求與皇權達成某種平衡,強調“士大夫”對國家的責任和權力,堅決反對宦官擅政。而搖擺於兩者之間的,又有外戚的政治集團。桓帝、靈帝之世,宦官對士人集團的殘酷壓迫到了極端,士人的反抗也愈益激烈,使國家機器處於癱瘓。終於在黃巾大起義的打擊下,整個王朝土崩瓦解。以後到魏晉時代,豪門士族得到最大的收穫,形成皇權與門閥的結合。在這個過程中,以維護皇權的絕對性為責任的儒學,漸漸為士人所輕視,從東漢末到魏晉,形成中國歷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學術活躍發展的局面。
漢代的儒學,一開始就分成今、古文經學兩派。今文經學偏重於政治上的實用性,多講陰陽災異、天人感應,是官方的學說;古文經學注意經書的政治和倫理原則,穿鑿附會的成分相對要少,但地位一直不高。東漢時期,今文經學進一步滑落為“讖緯之學”,脫離經書,專門偽造和推究神秘妖異的預言。它的愚昧,繁瑣,導致古文經學的興起。東漢覆滅後,儒學整體上衰微,其中今文派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