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能做弄潮兒,只看你能不能抓住機會,有沒有那個本事和能耐。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而不是誰都能應勢而起。
現在任命的官吏,都還很守規矩。
一是光復之初,百廢待興,工作比較繁瑣,還沒那個心思和膽量;其次則是有上進之心,努力幹好工作,只等大明光復,便能再加官晉爵。
你想啊,北方那麼大的地方,需要多少官員治理?皇帝肯定會用自己信任的,以及政績官聲好的。
到時候,縣官變府尹,府尹變巡撫,少說也能升上一級半級。甚至於,朝堂上的官員也不多,肯定也會擇優而晉。
升官的前途光明,發財的慾望便被壓了下去。因小失大,不值得。
況且,督察院的于成龍,剛剛簡拔上任,正瞪著大眼珠子要嚴懲貪腐,誰也不想被這個六親不認的傢伙抓典型。
開國之初,多半都是這樣的氣象。承平日久,蠅營狗苟、人心腐化才會更多,以致氾濫。
所以,黃立要未雨綢繆,建立起比較嚴密的監察機制。明的有督察院,暗的有國安部,還有一個措施,就是舉報上訪。
當然,這不是黃立的獨創,而是古已有之的制度。
漢朝時,潁川郡守趙廣漢,找工匠製作“缿筒”,掛在街頭巷尾,鼓勵百姓舉報惡霸劣紳的不法之舉。這應該算是最早的檢舉箱了。
唐代於東西朝堂分置肺石及登聞鼓,有冤不能自伸者,立肺石之上,或撾登聞鼓。立石者左監門衛奏聞,撾鼓者右監門衛奏聞。
而登聞鼓的最早記載是在晉朝的晉武帝,百姓可以隨時擊鼓表達訴求。每個登聞鼓旁都有專人接待,他們會將百姓的冤情寫在狀紙上,彙報給朝廷。
到了宋朝,登聞鼓舉報的制度逐漸完善,朝廷不但在各地衙門設定登聞鼓,還設立了管理登聞鼓的部門。
但到了清朝,檢舉制度就幾乎流於形式。民告官,不僅程度繁瑣,還會有種種刁難,比如滾釘板、打板子等等。
堵住了民眾的嘴,也造成了官場腐敗氾濫難抑的局面。愚蠢至極!
黃立閱看著督察院呈上的設立登聞鼓,以及如何管理的奏疏,不時抬頭看一眼,殿下躬身肅立的于成龍。
于成龍這回沒穿得補丁撂補丁,腳上的靴子也算乾淨,但皇帝的賜座,他卻堅拒不受。
如果象歷史上那般,穿著破爛,臉手粗糙,于成龍倒是跟田裡的莊稼漢,沒有太大的區別。
“於卿,俸祿可夠家裡花銷?”皇帝抬起頭,並沒有先說正事,倒是有些調侃地微笑詢問。
“啟奏萬歲,俸祿足夠花銷,還比以前能多吃幾頓肉。”于成龍死板著臉,如實地回奏。
黃立笑了笑,說道:“慈幼院自有朝廷財政支應,於卿倒也不必自家花費。齊家治國平天下,家裡生活還是先要照顧到的。”
于成龍為啥窮,一是不收火耗,不收孝敬;其次則是自己花銀子搞慈善,比如建“養濟院”,救濟衣食無著、無親故的貧窮人和無人侍養的老人。
而現在大明,鑄造銀幣,也就沒有了火耗。地方建慈幼院、養濟院,也不用個人再掏錢。
更重要的一點,于成龍不再管地方,在朝廷任職,也就沒太多需要自己花錢的事情。
于成龍躬身道:“微臣謝萬歲關心。”
黃立擺了擺手,笑道:“於卿勇於任事的銳氣不減,以重民命為宗旨,深得朕心,一定要保持。”
停頓了一下,黃立輕輕拍了拍奏疏,開口說道:“章程很好,朕只補充兩點。”
要想老百姓能夠安心舉報,就要對舉報人有所保護。古代當然沒有形成體系,也沒重視過此事。
所以,擔心報復會是阻礙舉報的重要因素。即便在後世,也是存在的。
“各地的御史,也要於卿認真考察,並建立起監督機制。他們直接對你負責,你直接對朕負責。”
“微臣領旨。”
于成龍以為這是信任和恩遇,並不知道這是仿效後世反腐機制。這種直上直下,直達天聽的模式,最大限度地防止了層層掣肘。
以巡撫為例,若是監察官員屈居其下,你要監督就有不小的阻礙。
當然,明朝的言官制度,也有類似的效果,獨立於官僚體系,誰都能參劾,是以小制大。
黃立摸著下巴想了想,覺得倒也不必事無鉅細。畢竟,能夠調整和完善,國安部方面的監察,卻不必和于成龍交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