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展的貢獻也最大的文明。因此,本書的第二、第三、第四編論述歐亞大陸文明的發展程序,而第五編則概述非歐亞大陸世界的發展情況。
第二章 人類——食物採集者
人類學為人類提供了一面巨大的鏡子使人類能看到自身無窮盡的變化。
克萊德·克拉克洪
對過去的研究和描述;是現代人取得的一項傑出成就,不過其重要性尚未被充分認識。古人對在他們之前發生的事瞭解甚少。希臘歷史學家中最無偏界的修昔底德開始研究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曾說過,在他所處的時代之前,沒發生過什麼重大事件。對歷史的不瞭解,使他對雅典的無與倫比的貢獻和光榮不能有所認識。相比之下,我們這一時代比過去任何時代更注重歷史。對埃及人、希臘人和中國人的早期歷史,我們比他們自己知道得還多。而且,地質學、考古學、人類學、古生物學和生物學諸領域的科學家們,已把我們的知識應用到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史之前的史前時期。這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因為人類只是在大約5000年前剛學會書寫,而人類的祖先即原人的起源卻可以追溯到約200萬年前。在這一章裡,我們將研究文明史之前的十萬年。人類的真正形成;就發生在這一漫長的歲月裡。不過,那時的人還不象其後裔那樣,以耕種務農為生;而是如同周圍的其他動物一般,靠到處尋找、採集植物謀生。
一、人類的起源
我們所在的地球是一顆在小小的銀河系中不停地旋轉的小行星,與整個宇宙相比,小得出奇,就象太平洋上的一粒灰塵。地球形成於45億年以前,約15億年後地球上才出現最早的生命,即原生的單細胞生物。人們歷來都認為生物與非生物有質的區別;不過,現在的科學家們已不再接受這種將生物與非生物截然分開的設想,而把生物看作是由非生物自然進化而來的。他們按組織的分類等級標準將所有的物質加以分類;非生物就是在這一組織的某一等級轉變為生物的。說得具體些,電子、質子和中子相結合,形成各種原子;各種原子相結合,組成各種分子;各種分子再組成有機化程度不等的聚合體,其中某一類構成了生物。
生物又從低等級不斷地向高等級進化:由微生物進化到原始植物,如海藻;繼而進化到無脊椎動物,如水母、蠕蟲;再進化到脊椎動物。這些脊椎動物約於三億年前,和其旁系中的某些無脊椎動物、植物一起,開始成功地適應陸上生活。最早適應陸上生活的是兩棲動物,接著是史前時期的大批爬行動物、鳥,最後是哺乳類動物。哺乳類動物在地球生物界居統治地位已達6000萬年。
科學家們都毫無疑問地贊同這一說法:人類屬於動物王國——明確地說,屬於靈長類這一目;和人類一起同屬於靈長類的,還有樹鼩、狐猴、眼鏡猴、猴子及類人猿。好幾個研究領域都為這一說法提供了大量證據。解剖學家發現,從總體來看,人類與其他高階動物在骨骼、肌肉和器官構造方面,有不少基本相似處。胚胎學家注意到,人類的胚胎在不同的生長階段,顯示出某些低等生物的特徵,如:胚胎一個月時有半圓形的鰓,胚胎二個月時出現發育不全的尾巴。人類學家指出,對人類化石的研究證明,人類是由普通的類人猿進化而來的。其他科學家也發現了許多可表明人類與其他動物之間的聯絡的類似跡象,如:猿類血液的化學成份和人類的極其相似;猿類和人類身上有共同的寄生物;猿類和人類學習的方式也很相似。
人類祖先的演變發生在有四次大冰期和三次間冰期的更新世時代。當時急劇的環境變化迫使所有的動物必須能不斷地適應新的環境。能否適應的關鍵不是取決於蠻力,也不取決於耐寒的能力,而是取決於智力的不斷增長,取決於能否運用其智力使自己較好地適應環境的需要。當然,這也就是人類所以能在地球上居於無可爭辯的首位的秘密。首先,人類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人類與長臂猿或北極熊不同:長臂猿雙臂柔軟細長,只適應森林生活;北極熊白色的毛皮很厚,只適應北極環境;而人類,決不是隻適應一種環境,相反,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是透過自己的大腦,人類利用自己的大腦能適應一切環境。
有一時期,曾假定人類和類人猿起於同一祖先,人類學家的任務就在於找出它們兩者間的〃過渡環節〃。現在已一致同意:在人類的祖先即近似人形的原人中,有一部分已能使用簡單的石制工具和武器;而人類就是好多代原人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後的產物。原人中出現最早的是現已絕種的靈長類。一般認為,它們最早出現在非洲東部和南部的熱帶草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