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遷,拆遷。
總得拆點什麼,才能有遷進新東西的空間。
首都主星不能動;
三號行星規劃好了沒法動;
還要考慮到三號行星前面、‘反粒子囚籠’這座巨構的穩定性;
兼之,自身的存在,本身也阻礙到了戴森球最後的框架構建...
蘇文覺得,把本就沒什麼價值的一號行星給整體拆解,是最有價效比的方案了。
廢物利用嘛。
靈活配置資產,格局立刻開啟了。
“一號行星,塊頭不是特別大,剛好符合咱們的‘行星裂解技術’的應用範圍,”
蘇文琢磨著,“即使把它拆解成碎塊,它產生的天體物質,也不是特別多,能夠妥善處理。”
星體之中所蘊含的物質,便是天體物質。
大部分是泥土和岩石,不光以固體形式存在,還有大量以液態形式存在於地幔之中。
這其實是一筆很大的寶藏。
對各種領域的需求來說,都是如此。
尤其是天體結構最深處,普遍以固態形式存在的‘星核’。
深入到核心層的範疇,天體自身質量所導致的龐大引力,使得此處的物質最為凝實、集中。
就像是恆星深層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的重核聚變一般。
行星的星核之中,同樣以大量的重元素為主。
而這些重元素,在引力場核心部位之中,受四周聚攏而來的淺層物質所擠壓,毫無疑問都處於高溫高壓的狀態。
——就像是一顆格外熾熱的金屬球。
它比地幔層的物質更有價值,其中富含多種多樣的礦物,在這種狀態下也很容易進行分辨提取。
而地幔層,相對來說也比地表層更有價值——地表採礦本身就是最為原始、最為粗淺的礦物資源利用方式,不值一提。
藍星人類文明迄今為止的最深層次礦井,也就萬米級別。
這個深度,對於藍星本身來說...
充其量相當於毛孔級別,甚至沒法算擦破皮。
哪怕是石油這樣讓人類文明為止打生打死、付出過數以億計的生命為代價的戰略資源...
說白了,也就是先於人類這些智慧種族存在之前、就已經‘寄居’在藍星身上的其他原始生物所留下的積屍水而已。
根本不是星球本身的礦藏。
行星之中最為富饒、最為豐厚的礦物儲備,連碰都沒被碰到呢。
這才哪到哪。
相比早期文明的‘從星球表面上刮點頭皮屑’。
‘深入挖掘、採集星球本身’,無疑是最為高效率的採礦方式。
當然,這麼高大上的技能,相對來說講究也比較多。
任何一顆行星,單純論礦物質的儲量與純度來說,星核自然都是最為豐富的。
但它本身又是行星之所以存在的基礎——不能搞毀滅性開發,屬於不可再生資源。
一旦星核遭到過度挖掘,行星本身的地磁場、引力場,都會受到極大破壞。
在這個光是‘火山爆發’、這種相當於‘藍星母親擠爆了一顆痘痘’這種微不足道級別的災難、都很有可能會導致成千上萬人民受災死去、數以十萬計動物流離失所的,極度脆弱的生物圈裡。
星球核心被破壞、地磁場和引力場被破壞,代表著多麼恐怖的災難,自然無需多言。
黃石火山爆發也好,環太平洋地震帶毀滅性地震也罷,
相比星核被破壞,那都是小兒科中的小兒科,跟微風拂面也差不多了。
估計也就全球核戰爭、五大流氓把手頭所有蘑菇全打出去搞地毯轟炸之類的人禍,才能勉強比擬一二。
...因此。
哪怕不考慮什麼‘環境保護’之類的觀念,僅是為了可持續發展。
挖掘星核這種事情,都不能多幹。
不好搞。
最起碼在自己領土內不好搞。
它基本上就和‘行星裂解’——換個更為人所熟知的說法,就是‘地爆天星’——這種末日武器一樣,屬於一用就貽害無窮的。
任何一位文明領袖,在考慮到一顆星球數以十億計的壽命,以及那些基本上屬於一次性快消品的礦物儲量相比,都不會認為廢掉自己領土上的一顆星球來毀滅性採掘,是什麼好主意。
——出於這一點,帝國境內的礦業行星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