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次討論,以及後續的可行性論證。
基本在‘噸位’、‘體積’、‘規模’、‘級別’上,圈定了一個大致的範圍之後。
就相當於拉好了隔離線、平整了地面。
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在這塊地面上挖地基、起高樓了。
而這兩個步驟裡,自然是要先‘挖地基’。
也就是...
先確定未來一段時間內,作為艦隊主力的,具體是哪種艦種。
這便是面臨一個思路問題了:
——是大艦巨炮、水上打擊?
——還是空母戰機、機動作戰?
又或者...
小孩子才做選擇題、大人都知道‘全都要’?
“全都要,當然是全都要,”
蘇文很篤定地說道,幾乎不假思索,
“這年頭搞單一艦種沒出路的,咱們要搞綜合型主力艦隊,不特混編成怎麼玩?”
好吧,很顯然他早有考慮。
不過這倒也不錯。
普通文明傾向於在‘單獨發展炮艦’和‘單獨發展航母’之間,做單選題。
那是因為他們能力有限。
——‘小孩子才想全都要,大人都知道受不了’。
航母和戰列艦,雙方不僅武器配置上大相徑庭,連船體結構上都相去甚遠。
這種情況下,兩邊都變成了單獨的科技路線。
而且還不止一條科技線。
玩空母機動作戰,就得搞‘艦載機相關子系統’、‘飛行甲板及配套設施’、以及‘艦載飛行聯隊指揮系統’...等等等等;
反過來若是玩大艦巨炮的,那不管怎麼說,
‘大口徑主炮’、‘重型裝甲帶’、‘觀瞄測距裝置’、‘炮術指揮系統’之類的玩意兒,這總得搞好配套吧?
這兩者之間,也不是說完全沒有能互通的地方,但真的很少很少。
大多數情況下,都需要分開研究,以至於導致雙倍投入。
這是很多文明承受不起的。
更不用說搞得配套科技的研發工作之後,從可行性實驗,到真正應用、生產。
這期間又是一個吞金無底洞。
一大堆研發專案,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
再加上需要許多專業人士來帶頭主導、期間若是有什麼阻礙困難,一個弄不好又有可能會演變成‘路線衝突’、甚至是‘政治鬥爭’...
別以為國防科技這種要命的事情上,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搞內鬥。
實際上越是這種要命的領域裡,才鬥得最兇呢!
看看蘇文穿越前,某個國家初建國時期、那一系列狗屁倒灶的事情,就很清楚這裡面的水有多深了。
但凡是涉及到路線分歧,且會影響到人事權、財權分配的地方。
那毫無疑問都是政治鬥爭的重災區。
因此很多文明都搞得磕磕絆絆、生無可戀:
——他們不是不清楚雙管齊下效果最好,問題是以文明的體制和政府的權能,未必能把它給穩步落實下去!
這也是所謂‘全都要,就受不了’的根本原因所在。
...好在。
他們是受不了,蘇文卻受得了。
畢竟他的帝國裡,沒那麼多狗屁倒灶的破事。
而且單論科技樹基礎,和科研能力上來看,肅正帝國在這方面優勢太大。
更何況。
老鄉當初對‘心智魔方派生艦裝技術’所做的初步研究,本身就涵蓋了‘炮艦’和‘航母’兩個領域。
那蘇文自然是從善如流,順勢兩手抓了。
..
作為明擺著的鉅艦大炮主義者。
最先被蘇文確定下來的,自然是戰列艦。
正如之前所說,新的造艦計劃裡,為應對精英領艦和量產艦的需求,一口氣拿出來了兩款戰列艦設計。
兩款設計需求差異巨大,因此要求指標、還有具體設計藍圖,都存在一定分歧。
不過由於艦體模組化設計,單從‘船體結構’這一項來看,雙方還是存在足夠多的共通之處的,不至於拖得太遠:
船體結構是佔最大頭的部分,但也是對戰鬥來說、直接影響最低的部分。
兩款戰列艦設計應對兩種高低不同的需求,但武器、裝甲、動力系統、能源網路之類存在差距,船體結構本身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