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天聽(1 / 3)

小說:秦農 作者:玉米粒皮皮

十月末,已經名滿天下的大儒伏生上書始皇帝,提出了對朝政的批評意見,引起軒然大波。

伏生言於帝曰:“臣為政而有害政者。”

帝曰:“胡為害政者?”

對曰:“郡縣大吏久於其官而擅威福,政且廢,願上除之。”

這位博士對當下政治的看法是,郡縣為官的大吏久居其位,作威作福,應該立即除掉他們。

且不說伏生說的對不對,至少他這種打擊一大片的態度很成功的激起了他所指的封疆大吏們對他的反應。各種反對他的聲音開始逐漸冒出來。

其實伏生並非是要始皇帝整飭吏治,而是在鼓吹分封。

始皇帝不知出於何種考慮,一笑置之。

秦朝的博士儒對於議政有很大的執拗。他們第一次議政是“議帝號”,奏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號“泰皇”。結果嬴政不動聲色,去“泰”取“皇”,採用“帝”號,從此,稱為“皇帝”。

《始皇本紀》裡這段記載,歷代史家因過於熟悉,而忽略了一個細節,那就是在政統與道統、國體與政體方面,始皇與博士儒有分歧。這分歧,是深層次的,很隱蔽。

始皇獨具慧眼,看穿了博士儒的心思,他去“泰”取“帝”,取捨之間,心機顯而易見。博士儒以“泰皇”最貴,既懷阿諛之心,又有勸導之意,而始皇改一“泰”字,表明他不想無為而治。

卜辭中的“皇”,是指天地之際日出時的光芒景象;《白虎通義》釋“皇”為天人之總、美大之稱。

“皇”字,轉成名詞並具有實際意義,是戰國以後的事了,那時為了區別“人帝”,改用“皇”字稱“神”或“上帝”。戰國時,諸侯皆稱王,但要做盟主就得稱帝,因此,各國縱橫捭闔,爭相“稱帝”,“帝”作為霸主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與諸侯“帝制”路線並行的,是諸子的“皇德”路線,當現實政治向帝制執行時,理論又先行了一步,進行觀念轉型。

《莊子·在宥篇》說:“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白虎通義·號篇》釋:煩一夫,擾一士者,不為皇也。“皇”是善與美的稱謂,“泰”是形容一種無為的狀態,“泰皇”實為一“垂拱而治”的偶像,博士們只管在體制內走私自己的主張,還真沒替秦始皇著想。

拿這樣的決議案上奏,還說是“昧死上尊號”,可見儒士們的心思。本來是要“議帝號”的,可議來議去,反而將“帝”字取消了。

“皇帝”並用,含有君道同體的意思,“皇”為道,“帝”為君,使之合而為一,融為一體,這是韓非發明被嬴政拿來用的,將權力與意識形態話語權統一。

第一次議政,儒士大敗而歸,但他們並沒有死心,於是又有了第二次議政。

這第二次,是議“立水德”。博士們以“五德終始”,為秦“革命”確立合法性。“五德終始”,出自《洪範》,意為“五行相生相剋”。嬴政急於表明,秦取代周朝,是奉天承運,是以“水德”克周。

秦的合法性出於“水德”,其根底還在老子那裡。老子說“上善若水”,水最能表現道,秦國的河水便改名為“德水”。水之德為順,因“六六順”而“以六為紀”,冠冕六寸,車輿六尺,乘六馬等;水色為黑,所以國之色尚黑,“衣服旄旌節旗”皆黑色······

思想者王,在思想戰線上,寸步不讓,在帝號上沒讓,在合法性上也不讓,嬴政用完了五德,便棄置如蔽履。

在他看來,“五德終始”究竟不靠譜,它只能用來說明歷史,而預設未來對他不利。自己為始皇帝,二世三世傳之無窮,怎麼能有始有終?

所以唯一靠得住的,便是君道同體,有了君道同體,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他就不僅是天命的承擔者,還是天命的終結者,他要以傳宗接代替換五行相生相剋,以萬世一系結束五德終始,從他開始,一脈相傳,要傳至二世、三世,乃至於萬世。

第三次議政,是“封禪儀”。“封”是“封泰山”,“禪”是“禪梁父”,是“易姓而王”的革命者,舉行受命於天的儀式。

始皇攜博士儒們往泰山去,博士們在山腳下七嘴八舌,說不清儀式的程式,只知在山頂“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曰封”;在山下“報地之功曰禪”。

始皇見他們爭吵不休,很生氣,便帶著侍從自顧上山去了,按照秦禮行儀,立石頌德。諸儒被棄于山下,羞憤交加,要死的心都有了。恰好始皇上山時,中途忽然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