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師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失,一場戰事結束後,北洋軍固然損失了兩萬餘人,但是國民軍的損失比北洋軍不少,甚至更大。
可以說,從雙方的兵力損失情況來看,這是一場兩敗俱傷的戰爭,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可謂是最好的寫照。
經此一役後,雙方對敵人的看法並沒有減輕,反而是更加的看重,都把對方當成了和自己實力相差無幾的敵手。
如此情況下,不管是國民軍還是北洋軍,都沒什麼信心以同等兵力去擊敗敵人,更加不要說去進攻敵人重兵駐防,而且還有固定工事堡壘的地區了,,而偏偏蘇南戰事後的雙方進行軍事對持,不但國民軍修築了大量的工事,人家北洋也沒閒著,同樣在江北修築了大量的工事。
所以說,在蘇南採取正面突破渡江作戰,都被雙方的高層將領所拋棄,乃至第一次國民軍參謀部提出的作戰計劃中,也只是以揚州為主攻方向,同時還加入了從皖南蕪湖地區渡江伴攻的做法。
既然正面無法突破,那麼就採取迂迴進攻了,而迂迴到那裡呢,那自然是安徽了。
於是乎,佔據安徽的黃興和柏文蔚就被國民軍和北洋軍兩家同時給盯上了,陳敬雲一找到機會就利用暗殺事件,把漲水潑到了革命黨人身上,然後毫不猶豫的發動了皖贛戰役,袁世凱也不甘落後,緊隨陳敬雲後頭就是出兵安徽北部和中部地區。
革命黨人的江西和安徽在不到一個月內就被國民軍和北洋軍所瓜分,不但如此,連孫文、宋教仁、黃興等人還被以叛國罪所通緝,現在只能躲在日‘本。
國民軍佔據了江西和安徽後,眾多的高層將領們就迫不及待的把目光投向了北洋,準備和北洋來一個生死大決戰。而後參謀部袁方、陳儀等人和沈綱聯合提出的渡江作戰計劃當中,雖然最後的戰略目標還是放在了江北地區,但是前期和中期的一系列戰事都是圍繞著安徽合肥、滁州等地展開,為此國民軍已經準備抽調高達六個師加一個旅的主力部隊渡江進入安徽作戰,同時還準備了數量眾多的預備隊,而前期和中期蘇南地區的部隊不過是作為防守和牽制兵力而已。
巧的很,袁世凱和馮國璋以及段祺瑞這三個北洋大佬也是抱著差不多的想法,雖然最終的戰略目標還是南京,鎮江等江南地區。但是前期和中期的突破方向卻是選擇了皖南地區,預備在皖南地區投入重兵,拿下安徽和蕪湖後轉道向東,繼而拿下南京和鎮江,甚至還可以直接繼續南下拿下杭州,徹底切斷蘇南地區大量國民軍的退路。為此,北洋軍不但準備投入擴兵後的曹錕第三師以及收編而來的安徽陸軍三個師,還準備投入駐紮在滁州的唐天喜第十師,駐紮在河南以及安徽北部的第九師。最後還準備派遣駐紮山東的徐樹錚的第十一師(PS1)繼續南下,增援安徽,戰局緊張到了必要之時,袁世凱還可以繼續抽調江北地區馮國璋手下一個混成旅的部隊。
而為了填補這些部隊被抽調後的空白,袁世凱已經秘密調遣東北地區的第二十師和二十三師入關,至於東北地區的鎮守,則是交給了東北地區的地方部隊和新成立的中央陸軍第三混成旅、第四混成旅。
袁世凱得到大批善後大借款後,除了補充恢復現有的中央陸軍外,還仿效第二混成旅的模式,從現有主力部隊中抽調部分部隊,然後組建中央陸軍混成旅。至於整編的各省陸軍師旅,袁世凱從來就沒指望過他們能打仗,更多的是出於軍權和控制地方部隊的想法。而擴編的中央軍才是北洋軍的嫡系力量。由於時局緊張,也沒什麼時間讓袁世凱和之前編練第十師和第十一師那樣慢慢來,有足夠的時間全新的組建兩支新整編師。時間緊張,暫時又不缺錢的情況下,袁世凱就仿效了第二混成旅的模式,直接從各主力師當中抽調部分的部隊,組建若干混成旅、分別從第十六師抽調部分部隊,加上直隸的部分地方部隊組建的中央陸軍第一混成旅駐紮京畿。從第二十師中抽調的骨幹加上東北地區的一部分地方部隊組建的中央陸軍第三混成旅、從第二十三師抽調的骨幹部隊加上東北地區部分地方部隊組建的中央陸軍第四混成旅,駐紮東北地區。從山東一部分部隊,加上第十一師的一個團組建的第五混成旅駐紮山東。然後抽調了第二師的一個團,補充了其他一些地方部隊後,編練成第六混成旅,駐紮山西。
至於在蘇南和安徽的幾個主力師由於身處前線,袁世凱沒敢輕易動,所以也就沒從這些部隊裡抽調骨幹用來擴編混成旅。不過這幾個沒有抽調骨幹去組建中央混成旅,但是他們自身卻是不同程度的進行了私底下的擴編,比如曹錕的第三師歷盡大半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