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大的,擁有四艘戰列艦,六艘航空母艦,兩艘被劃入了主力艦範圍內的重巡,兩艘條約型重巡,以及八艘之多的艦隊輕巡,六艘雷擊輕巡。之後就是大批的驅逐艦,單單是主力艦隊內的驅逐艦就高達二十四艘之多,此外還有在海防艦隊中的二線驅逐艦也有八艘。
以上這些戰艦就是目前中國海軍的全部家當了,而這些艦種中,主力艦部分的噸位已經是佔據的七七八八了,剩下的噸位只能再建造一艘,而倫敦條約中,中國海軍以放棄對炎帝級兩艘戰列艦的大規模改裝計劃為代價換取了這艘新造主力艦的噸位放寬到兩萬五千噸,也就是說把中國海軍主力艦的噸位從二十萬噸擴充到二十一萬噸。
航空母艦的噸位早已經用光了。
巡洋艦方面,由於中國的兩艘均衡性重巡是劃入到主力艦噸位中的,所以中國的重巡噸位目前只有四艘,分別是兩艘1913年購自美國的興上級重巡,今年才緊急服役的兩艘新式華武級條約型重巡,只佔用了四萬噸,還剩下大批空餘噸位可用,不過中國海軍這些年一直對條約型的重巡不怎麼感興趣,一直都在爭論花費這麼大的代價去建條約型重巡是否值得,要不然也不會在英日美等國都大量開工條約型重巡的時候,中國一直到1928年前後才姍姍開工了兩艘條約型重巡,到了1931年才服役。
輕型巡洋艦方面,中國的數量就比較多,而大多數都是在1923年前後開工建造的,1928年前後只開工建造了兩艘界字級艦隊輕巡。全部輕巡的噸位加起來約八萬噸左右,距離上限還有兩萬噸的差距。
驅逐艦裡頭,中國的驅逐艦不算太多,目前加起來也就三十二艘,總噸位約四萬五千噸,距離十萬噸還很遠呢。
中國的輕巡和驅逐艦噸位之所以比較少,主要是在中日海戰中消耗了一部分,自從去年的海空大戰後,雙方隨後爆發的海戰大多數都是小規模編隊的交戰,這打起來是旗鼓相當,是屬於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型別,所以中國海軍在交戰中損失的驅逐艦不少,雖然有著戰時緊急造艦計劃的補充,不過在戰爭結束後,數量依舊顯得偏少,比戰前的規模還要小一些。
除了航空母艦外,中國的其他艦種的噸位都有剩餘,而且在輔助艦上面是有著大量的剩餘噸位,因此在倫敦海軍條約簽訂後,世界各國海軍相繼大規模造艦的時候,中國海軍也是提出了海軍第七期發展計劃。
“第七期計劃以恢復輔助艦隊的編制為核心,填補上一次戰爭後各艦隊留下的空缺。”作為海軍部新一任總長,溫庭和海軍上將親自向陳敬雲回報海軍第七期發展計劃。
為了儘量的避免讓人們以為是海軍在大規模擴充編制,所以海軍方面是用了相當謹慎的詞彙,第七期計劃的核心內容就用了恢復編制、填補空缺此類詞彙,絕口不談擴充編制,擴張艦隊規模這些詞彙。
“目前我們的四支巡洋艦隊中,雖然有著八艘的輕型巡洋艦支撐著,不過作為巡洋艦隊核心的重型巡洋艦目前只有四艘,這一支巡洋艦隊只有一艘重巡實力明顯偏弱,戰時無法有效的擔任航空艦隊和戰列艦隊的護航任務,因為海軍方面需要在未來的三年內也就是1934年前服役兩艘重型巡洋艦,在1936年前再服役兩艘重型巡洋艦,將四支巡洋艦隊的編制恢復到滿編制!”溫庭和上將如此說著。
雖然說海軍自身方面對條約型重型巡洋艦不甚喜歡,但是目前已經沒有辦法繼續建造均衡性重巡了,而巡洋艦隊也不能只靠那些五六千噸的輕巡支撐著,沒有萬噸以上的重巡上的八寸艦炮撐著場面,這些巡洋艦隊連次要戰線上的炮戰任務都不能勝任,更別說給航空艦隊和戰列艦隊護航了。雖然雖然條約型重巡有著眾多的缺陷,但是海軍方面也是打算建幾艘用著先。
陳敬雲聽到這話,也是一陣皺眉,他自己也是對條約型重巡沒什麼好感,那貨不但戰鬥力有限,而且價格還死貴死貴的。因為防護能力低下,條約型重巡都希望用航速來間接換得防護能力,所以條約型重巡的航速往往都非常高,甚至有提出三十七八節的重巡方案來,高航速導致僅僅萬噸的條約型重巡裝備著堪比航空母艦和戰列艦的主機。
嵩山級航空母艦的動力系統是十四萬軸馬力,擁有三十二節航速,然而同時期的華武級條約型重巡為了飆到三十五節的高航速,採用的動力系統高達十三萬軸馬力。這僅僅是差了一萬軸馬力而已,然而它們的噸位卻是差了一倍還多啊,嵩山級航空母艦標準排水量是兩萬五千多噸,而華武級條約型重型巡洋艦的標準排水量不過一萬一千噸。
採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