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部分(1 / 4)

小說:辛亥大軍閥 作者:換裁判

上更像是盟友的關係。

蘇俄最大的對外貿易國家是誰?德國。德國最重要的原材料來源地是哪裡?蘇俄。這要是說他們沒有相互勾結的心思,打死陳敬雲他也是不信的。這說起來也挺搞笑的,表面上意識形態之爭似乎要你死我活了,但暗地裡該有的合作一樣不少。

英法對德奧合併沒有太大的反應,日‘本美國就更沒興趣了,蘇俄肯定是反對的不過他的反對沒聽啊,這年代的蘇俄是獨立於世界體系之外的,沒什麼人會搭理它。還有一個勉強稱得上大國的還有義大利,不過先不提它打醬油的本事,這義大利卻是已經和德國達成了反社工黨協議的,這已經算是半個盟友了。

他們反應不大,但是中國的反應卻是要大的多,準確的說是陳敬雲的反應要大的多。

陳敬雲從1935年德國擴軍開始就睜大了眼睛盯著德國的一舉一動,生怕德國人一個不小心就老老實實待著不挑起世界大戰了。不過世界局勢縱然有著陳敬雲所引起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更多的是體現在亞洲方向,而歐洲方面的局勢發展卻是變化不大。而德國一終於是不復陳敬雲的重望,一步一步擴張並朝著成為世界公敵的路子上慢慢走去。

德奧合併後沒有幾天,陳敬雲就是召集國家軍事委員會的常務委員進行會議,而會議中陳敬雲親自作出了指示,要求海陸空三軍進一步加快新式裝備的服役數量和規模,然後為了加速海軍的擴張,陳敬雲擬定對海軍提前撥付海軍第八期發展計劃中的第三批資金,原本這第三批資金是在1938年的第四季度和1939年的第一季度撥付的,但是為了加快海軍的造艦步伐,陳敬雲是決心再加強海軍的經費支出。

之所以加大對海軍的扶持力度,這個和海軍的特性是有關的。

因為海軍是個吃老本的兵種,一旦戰爭爆發的話,那麼海軍所能夠用的戰艦基本上都是戰前建造好的軍艦,而戰爭時期緊急開建的主力軍艦往往要兩三年以後才能夠投入服役,也就是說戰爭如果只有兩三年的話,那麼戰時緊急造艦也是行不通的。這一點歷史上已經多次證明,就連中國海軍自身兩次對日作戰中也都是這樣,戰爭爆發後的戰時緊急造艦計劃裡基本上沒有一艘主力艦能夠在戰爭時期完工的,能夠完工的只有少量的驅逐。

相對比而言,海空軍那邊要簡單的多,基本上國內工業力量能夠支援的話,暴兵所需要的時間是非常快的,不用像海軍那樣那麼慢熱。

如此情況下,戰爭爆發前的這幾年時間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按照陳敬雲的記憶和預計,德國人吞併了奧地利後,接下來就是捷克斯洛伐克,然後就是波蘭,法國。這些都會在1939…1940年發生,而等歐洲亂成一團的時候,就是陳敬雲渾水摸魚的時候了。

時間那麼緊張的情況下,也只能是透過加大軍費支出來加速海軍的擴編了。

1938年4月,中國海軍提交了海軍第八期發展計劃修訂案,修訂案對海軍第八期的造艦計劃進行了一定的大範圍的調整,修訂案的核心內容自然是主力艦方面,增加了一艘27000噸青山級航空母艦的建造計劃,增加了一艘45000噸天山級航空母艦的建造計劃。加上去年動工的兩艘航空母艦,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兩艘青山級航空母艦,兩艘天山級航空母艦的建造計劃了。

除了增加兩艘航空母艦的計劃外,修訂案對原定的三艘伏羲級輕型戰列艦的建造計劃進行了調整,因為自從伏羲級輕型戰列艦被設計以及陸續動工以來,就是飽受爭議,海軍內部的航空派嫌他們價格太貴,畢竟它們在航空派的眼裡只是輔助艦,而造艦高達八千萬之巨顯然是讓他們有些難以接受。而在戰列艦派的嚴重,這些輕型戰列艦戰鬥力,火力太弱,防護太渣,航速雖然高了點但是用處不大,和敵軍戰列艦隊進行對決的話,會死的很慘。

而且很多人認為,1931年中國設計動工少昊號的時候那是因為條約的限制以及技術上的限制,沒有辦法才造了少昊號,如今已經沒有了條約限制和技術限制,為什麼還要造輕型戰列艦?

這是他們所無法理解的。

而且這種爭議並沒有隨著伏羲級輕型戰列艦的建造和施工而停下來,反而是有越來越熱烈的局勢,1937年的12月份,伏羲級輕型戰列艦的設計師,海軍部艦政司造船科副科長潘義楠上校因為飽受爭議而被迫辭職。

而真正讓伏羲級輕型戰列艦出現問題的是成本的變化,原本海軍預定的伏羲級輕型戰列艦造艦是八千萬,但是這只是預計造價而已,而實際建造過程中才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