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空軍F5戰鬥機源源不斷提供的空中情報,第三師才能夠順利的進行大範圍的機動,並尋找到最好的戰機。
“前頭就是俄軍的第三十三師了,根據之前的情報,這個師之前是在裡海地區和蘇軍作戰的,後來才緊急抽調回來,而根據空軍的情報顯示他們的兵力已經缺編很多,只有一萬人出頭左右!”
實際上不但這個第三十三師不滿編,和中國正在作戰的眾多俄軍部隊不是二線部隊就是不滿編的一線部隊,這些部隊大多數都是經過了和蘇軍的交戰,有些是傷亡過大停留在後方休整的,有些則是直接從西線抽調回防的。
打到現在的俄軍,就沒有一支部隊還能夠保持滿編制的了,大多數都是不滿編制的,比如阿雷斯那邊有著俄軍三個師的番號,如果他們都是滿編制的話,兵力都超過五萬多人了,但是現在只有三萬人左右。
而在突厥斯坦外圍準備反攻突厥斯坦的俄軍也有三個師的番號了,而他們加起來的兵力大約是四萬人左右,同樣都是不滿編的部隊。
隨著戰爭的進行,參戰部隊是非常難保持滿編狀態的,或多或少都有著損失,而損失兵力太大達到了百分二十、三十以上的話,就需要進行長時間的休整用以補充兵力以及裝備才能夠恢復戰鬥力了。
至於打到兵力損失百分之五十以上,基本就可以說這支部隊已經是被打殘了。
“現在二十二團那邊已經牽制住了俄軍另外一個師,現在我們正好有著這個時間間隔把這個三十三師給打掉”鍾臺慶如此道。
李玉挺道:“如此就準備發動進攻吧,不要拖太久了!”
第八百零五章 主動出擊(二)
由坦克為主力的裝甲部隊之所以能夠在二戰時期成為各**隊的主力部隊,並起到了決定戰爭勝負的影響,其最重要的就是坦克把火力、防護、機動這三者都結合了起來,而坦克的發展也使得騎兵徹底退出了戰爭的舞臺。
一戰時期各國都還保持了大量的騎兵部隊,甚至在歐戰東線以及亞洲戰爭上,騎兵依舊是能夠決定戰爭勝負的力量,這種情況在坦克出現都的最初階段也依舊如此,二十年代期間的數戰爭中,包括俄國內戰,中日戰爭,波蘭以及蘇俄的戰爭等區域性戰爭中,儘管騎兵的作用已經不能說和以前相提並論,但是騎兵還是發揮了不可代替的作用,然而這種情況在三十年代後,尤其是第二次中日戰爭後,騎兵可謂是徹底退出了戰爭的舞臺。
這一次戰爭後,作為各國陸軍中依舊抱有大量騎兵力量的日‘本陸軍以及中國陸軍都相繼裁撤騎兵部隊,以中國為例子,之前每個步兵師可都是有著一個約六百餘騎的騎兵營,然後三十年代後這個騎兵營就是被由半履帶裝甲車、吉普車等裝甲車輛所組成的偵查營所取代。僅剩餘少數特定地區的部隊還保持了師屬騎兵編制。
而中國陸軍所擁有的四大騎兵師,也是被相繼改編為摩托化騎兵師,而進入1941年後,陸軍更是直接把第一騎兵師改裝為機械化師,所以這幾個騎兵師雖然掛著騎兵的名頭,但是早就已經變成了摩托化部隊了。
騎兵的改革也讓中國陸軍擁有的數十萬騎兵縮水到了僅剩下數萬騎。
到了現在除了少數特定區域外,基本是不可能看見成規模的中國騎兵對敵軍發起衝鋒了騎兵的消失,代表的就是裝甲部隊的崛起。
某種程度上來說,坦克就是戰馬的代替者,由坦克形成的裝甲部隊也就取代了騎兵部隊的戰略定位。
如果說以往看見成千上萬的騎兵發起衝鋒的場面是讓人驚歎的話,那麼到了現在數以百計的坦克以及裝甲車輛朝著敵軍發起衝擊的時候,場面更加狀況和血腥。
無數的炮彈落在坦克群中,如果是換成騎兵的話,那麼一發炮彈下去就會掀翻好幾個騎兵,然而這些炮彈除非直接擊中坦克,不然的話根本無法對這些衝鋒中的坦克造成什麼威脅,遠處的俄軍重機槍在臨時構築的陣地上向外頭掃射著,密集的子彈對於以往的騎兵來說幾乎是不可逾越的屏障,但是對於坦克來說,這些子彈打在坦克的裝甲上根本起不到任何的作用,頂多也就是聽幾聲清脆的叮叮聲。
李玉挺站在吉普車上,直接站在車蓋上的他用著望遠鏡觀察著前方的衝鋒,第三師所轄的一個坦克營高達六十多輛坦克,加上第三師的全履帶步兵戰車,半履帶戰車,甚至還有部分輪式帶有裝甲的車輛,數以百計的各式作戰車輛形成了一到洪流衝向了遠處的俄軍。
眼前的這個俄軍很明顯是處於行軍狀態的時候被突襲的,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