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數公里的佇列幾乎是被攔腰而段。
一個坦克營在一個機步營的配合下發起的衝鋒,可不是隨便什麼不對都能夠抵擋的,尤其還是在平整地形上的衝鋒,聲勢可比數千騎兵還要龐大,坦克帶著後方的步兵戰車幾乎是一碾壓的狀態衝過俄軍的陣地,坦克上的主炮和機槍,裝甲車輛上的重機槍連線不斷的噴出道道火舌,打的別說俄軍反擊了,甚至連抬頭都抬不起來。
一個坦克營加上一個機步營,他們的總兵力雖然說只有那麼千把人,但是裝甲機械化部隊的戰鬥力實際上已經和人員的數量並沒有直接聯絡,一箇中國傳統步兵師高達一萬八千人,但是他們是絕對打不過只有一萬五千人的一個機械化步兵師的,現在考量一支機械化部隊的戰鬥力如此,最簡單的就是看他們的重型裝備了,人員的多寡實際已經沒有決定性的影響。
現今第三師的一個坦克營加上一個機步營,其實可以說已經佔據第三機步師的大半力量,要知道第三師一共也就一個坦克營而已,而坦克比機步師多的裝甲師也不過三個坦克營而已。
不過別看坦克營的數量非常少,但是中國機械化部隊,不管是裝甲師還是機步師實際上都已經擺脫了以往的師、團、營等傳統作戰模式,作戰過程中不會說是一個團一個團為基本戰術單位,目前中國的機械化部隊在行動的時候,基本都是以營為單位為核心,輔以其他部隊組成,尤其是坦克部隊更是如此,具體戰役中,能夠出動一個坦克營進行密集衝鋒就已經是非常少見的,更多的時候是幾輛,十幾輛坦克在步兵的協同下作戰。
畢竟中國的坦克營編制非常大,和蘇軍的三四十輛坦克一個坦克營的模式不同,中國陸軍由於早期受限於番號不足,就導致了各級的編制非常大,比起世界各國陸軍來,各級編制都普遍偏大,師級部隊如此,團也是差不多,而具體到營也是如此。
而到了三十年代後期中國進行擴軍,並放鬆了師級番號的限制後,雖然增加了很多師級番號,步兵師就一下子從六十六個增加到了九十多個,裝甲師也從以往的六個增加到了如今的十三個,師級番號可以說是不缺了,想加就加,完全不同於以往。
但是師級番號增加後,雖然陸軍的大佬們也在著手縮小步兵師的編制,但是多年的傳統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中國陸軍的眾多現有戰術都是建立在大編制之上的,編制上的改變就代表著以往的很多戰術都需要改變,而在短時間內也會影響部隊的戰鬥力,所以陸軍對於編制的改變還是相當謹慎的,至少目前來說並沒有大規模改動編制的行動。
除了眾多現有戰術的影響外,繼續讓陸軍保持大編制的還有另外一個陸軍作戰理念的影響,那就是合成營模式。
從以往的作戰經驗中,中國陸軍發現在機械化部隊作戰中,具體戰役規模是越來越小,別說一整個師一次性投入了,甚至都用不上團級部隊的投入,一個戰役的發動往往只有一個營左右的兵力而已,也就是說,師級部隊在具體作戰的時候,並不是和一戰以及間戰期間那樣,用團級部隊核心,加強輔助部隊後充當主攻任務。而是縮小為以營級部隊為核心,服役其他輔助部隊充當戰役任務。
一個機步師在一條戰線中,除開了必要的預備隊外,實際上也就只能形成三四個營級戰鬥群。
這種情況是隨著機械化程序的加速而出現的,中國陸軍也是適當的根據這種情況而做出的師級戰鬥理論的變化,以一個裝甲師為例子,他並不是和以往一樣只有一個師級指揮部,也不是用裝甲團、機步團這樣的機構來直接指揮,而是師部下成立兩個到三個臨時戰鬥群,一般由上校級別的軍官擔任指揮官,而這些戰鬥群也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根據情況的不同配屬若干營級部隊。
最為標準的一個裝甲師戰鬥群有一個坦克營,一個機步營,一個自行炮兵營加上一個輜重營以及工程、通訊等部隊所組成,這樣的一支合成部隊具備了獨立作戰的能力。
這種戰鬥群在規模上和以往的團差不多,但它卻不是單一兵種的團,而是一個多兵種的合成部隊。
而這種合成部隊的理念就迫使中國陸軍加強營級部隊的戰鬥力了,最後形成的就是大營編制,並直接導致中國陸軍中的坦克營所轄有的坦克數量逐漸增加,從最初的四十多輛變成五十多輛,再到現今的七十輛。
二十年代中國一個裝甲師的坦克數量不過一百五十多輛,然而到了如今,一個滿編制的中型裝甲師擁有中型坦克一百六十八輛,輕型坦克六十八輛,坦克總數為兩百三十六輛。除了坦克外,還有全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