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上採用上海動力公司研發的新一代汽油發動機SV550,輸出功率達到了五百五十匹馬力,使得T15坦克的越野速度達到了四十五公里每小時,不但遠遠超過T11重型坦克,而且是超越了T12坦克四十公里每小時。
融合瞭如此優良效能的T15坦克重量卻是不高,整車重量為三十五噸,比T12系列坦克高是肯定的,但是作為對比的是,T11坦克為了裝備105毫米口徑的主炮和一百毫米的前部裝甲,可是用掉了四十五噸的重量,而且速度上也只有三十五公里而已。
T15坦克的設計一定型後,就是迅速接替了T12系列坦克的生產計劃,並作為陸軍在四十年代的主站坦克進行大量生產,不過轉產也需要一定時間,加上也不是戰時時期,目前產量還是比較小,目前也就一百多輛而已,而在量產的過程中,發現T15的成本比預料中的要高一些,導致陸軍裝甲部正在想辦法降低製造成本,這量產計劃也就拖延了下來。
不過得知蘇俄的新一代坦克已經完成研發並服役後,陸軍裝備部也是加速了T15坦克的服役計劃。
而除了T15中型坦克外,也對T11重型坦克進行了火力加強,預計把主炮從105毫米提升到一百二十五毫米的水平,畢竟三十多噸的中型坦克都有105毫米的主炮了,你一輛四十多噸差不多五十噸的重型坦克也繼續用105毫米主炮的話就顯得威力過小啊,改進也簡單,結構不便,換裝新式動力系統,換裝新式炮塔然後加裝了一門125毫米口徑的坦克炮就解決了,從技術角度上而言,比T15坦克的研發製造要簡單的多。
這場小山谷裡的戰鬥讓陸軍下了決心加大新式坦克的服役外,同樣也是讓空軍加速了新一代戰鬥機的換裝計劃。
此戰中中蘇雙方的空軍的飛機上也是差不多,大家出動的飛機不是說效能最先進的,但絕對是最為成熟的一線兵力,中國空軍雖然還有更先進的F5,F6等戰鬥機,但是目前而言,F4戰鬥機依舊是空軍的主力戰鬥機。而B13轟炸機也是服役多年的老飛機了。
B13轟炸機,實際上是一款單發雙座的前線轟炸機,是空軍在三十年代中期所研發的一款前線支援轟炸機,是用來代替B7俯衝轟炸機的,執行對前線敵軍精確轟炸支援,作戰目標包括敵軍固定工事堡壘,坦克,火力點等,所以就要求這款轟炸機需要極大的投彈命中率,所以採用的是俯衝轟炸的模式,而且飛的還不能太快也不能太高,不然的話會發現不了地面目標,所以作戰高度非常低,速度比較慢,飛的又低又慢的情況下自然就得增加機體的裝甲來提高防護效能呢,所以B13的裝甲非常厚。此外由於這款轟炸機要隨時對前線陸軍進行支援作戰,要求能夠做到隨叫隨到,所以一般都是靠前部署,航程也不高,因為沒那個必要,總不能別人呼叫支援後,你自己慢悠悠的飛幾個小時抵達作戰區域不是。當這些要求綜合下來後,B13轟炸機的設計也就定型了,採用了上海動力公司的大功率風冷式發動機,單發雙座的佈局,平飛最高速度約四百二十公里每小時,主要搭載比較小型化的炸彈,尤其是還可以搭載專門為了反坦克而研發的子母彈。
這款飛機在作戰目標和設計意圖都和德國的斯圖卡有些類似,不過B13轟炸機1933年就已經首飛,1936年就已經開始批次服役,到了現在的1940年的時候已經是一款非常成熟的武器了,德國那邊的斯圖卡服役時間要晚很多,而且斯圖卡的很多設計細節都是借鑑了B13轟炸機。
不過和德國空軍非常注重這種前線支援轟炸機不同,中國空軍雖然也裝備了不少的B13以及B7系列的轟炸機,但是數量一直不算太多,而且基本上都是部署在西北前線,主要配合裝甲部隊作戰,兩款系列五六個型號加起來也就五百多架,遠遠沒有空軍中的高空轟炸機那麼多,B11四發重型轟炸機的裝備數量已經超過了一千架,成為了中國空軍的主力轟炸機,而B12雙發戰術轟炸機數量少一些,但是也有五百多架。加上舊式的B8轟炸機,實際上中國空軍裡頭轟炸機的比例是比較高的。
中國空軍的發展理念一直都是作為攻勢空軍而存在,空軍的最高目標就是向敵人頭頂上投擲炸彈,圍繞著這個目標發展出了各種軍用飛機。
比如在某些人眼中是空軍核心的戰鬥機,實際上在中國空軍的眼中,戰鬥機的重要性遠不如轟炸機那麼重要,戰鬥機的作用就是攔截敵人的轟炸機,給自己的轟炸機進行護航。
所以具體到戰鬥機的設計上也是充分體現了這一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