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對馬海峽上空的制空權失守,那麼日‘本海軍要想阻攔中國大規模登陸日‘本本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而中國空中力量有多強日‘本也是有著多次深刻感受的,不談軍用飛機的質量,但從數量上就是無法比肩的,中國的空中力量可是同時對抗蘇俄和日‘本的,規模極為龐大,海空軍加起來各類飛機近萬架。作為對比,現在德國的軍用飛機總數不過五千多架,而且其中的相當多部分還是戰爭時期緊急生產,日‘本還要更少一些。
而且這說的還只是現役飛機的數量,並沒有涉及到各國的戰時飛機產量,按照日‘本自身的預計,假如戰爭爆發後日‘本的航空力量全部生產,那怕不會受到原料以及轟炸的影響,那麼年產量也不會超過一萬架。而根據日‘本的推測,比日‘本強悍的多的中國航空工業現在每年足以生產出四萬架的飛機。而進入戰爭狀態後加大航空工業方面的投入,日‘本方面頂多提升到兩萬架就是極限了,但是中國提升的潛力更大,到時候七八萬架都是沒有問題的。
當然這個和美國一比起來就是差距更大了,美國的強悍工業一直都是各國最為警惕的因素,以美國的工業基礎能力,一旦實現戰時轉產的話,年產十萬架飛機都是輕鬆的,如果佔據持續緊張,把美國人逼到了生死關頭的話,估計十五萬架,甚至二十萬架都有可能,歷史上的美國二戰中還沒有把工業潛力完全發揮出來的時候,日德就完蛋了,當時美國就已經爆出了十萬架飛機的年產量。而敵人實力強悍一些並且能夠持久的話,那麼給美國足夠的壓力和時間,然他們爆發出來完全的產能的話,更多都是沒有問題的。
對於美國而言,實際上美國最大的優勢就是地理優勢,它完全可以憑藉兩大洋的阻攔安全暴兵,一點都不用擔心本土會遭到打擊,就算歐洲的希特勒和亞洲的陳敬雲能夠聯合起來統治亞洲和歐洲大陸,但是頂多也就是和美國在海洋上拼消耗,從這一點上來說,美國自從戰爭爆發的那一天起,它就已經立足於不敗之地。
這種地理上的優勢是其他國家都沒有的。
優越的地理優勢和強悍的工業基礎,就是美國能夠經歷了一戰和二戰後成為世界頭號強國的基礎所在。
要打破這種戰略優勢,從現實角度考慮可行的辦法實際上只有一個,那就是發展核彈,超遠端轟炸機,然後利用超遠端轟炸機帶著核彈把美國核平掉,而且數量還不能少,至少得幾百枚核彈扔下去才具備效果,一兩枚的話還不如直接扔眾多的凝固汽油燃燒彈呢。
而同樣的情況實際上也存在於中國,基於中國強悍的陸軍和不弱的海空軍,哪怕中國和美國全面開戰,但是美國要登陸中國本土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美國利用太平洋上的前進基地對中國沿海進行大規模的轟炸,而這種轟炸短時間效果也不可能太大,畢竟中國不是德國也不是日‘本,有著廣闊的縱深,三十年代來中國對中部和西部地區也是儘快了發展建設,眾多的工業基地已經開始向中西部轉移,防的就是這一手,而開戰後一旦中國如果把全部航空力量都轉向了防空戰略的話,沒有三四倍以上的航空力量根本無法突破中國的防空網。
最後還得依靠大量核彈來解決問題。
而核彈量產化不太可能在五十年代之前實現,所以說中美兩國如果爆發戰爭,那麼就會可能進入持續多年的消耗戰,兩敗俱傷就是最大的可能性。
這些問題陳敬雲可以看到,美國人也可以看到,而這也就是中國為什麼關係和日‘本、和蘇俄。甚至和英法都不太融洽,但是和美國的關係一直都是保持極為密切的聯絡,陳敬雲覺得如果有可能的話,和美國結盟就是這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最優戰略。
不過這種想法基本不可能實現而已,中美結盟的前提得有敵人和共同利益啊,而實際上中美現在是找不到需要他們聯合在一起才能夠對抗的敵人,而且雙方在太平洋和東南亞地區也是存在著嚴重的利益衝突。
這兩個世界上擁有最強悍戰爭潛力的國家此時此刻都在旁觀著世界大戰的進展,而夾在中間的日‘本自然也是不敢輕舉妄動了,一個不小心就會招來亡國滅族的危險。
於是乎1940年的上半年,世界局勢就是進入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場面,德國大肆擴張,而中日美蘇等國卻是繼續坐等時機。
1940年三月,在中國強心插手的情況下,芬蘭和蘇俄簽訂停戰條約,芬蘭付出了將近百分之五的領土換回了和平,當然了蘇芬關係並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中國和蘇俄之間的關係。